夏益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這為我們今后的基層黨建工作指引了方向。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如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社會管理能力,成為了黨在基層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和重大課題。
一、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基層黨組織是社會管理創新最有效的基礎力量
基層黨組織置身于社會基層,是黨的整個執政體系中的末端,也是最基礎性的一環,基層黨組織直接面向普通黨員和人民群眾,擔負著直接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的重要任務,具備較大層面的組織動員能力和影響力,在促進社會管理與穩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應該緊緊抓住基層黨組織這個基礎平臺,把各種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帶頭為群眾謀利益、謀發展,切切實實解決群眾的困難和問題,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享受到社會進步帶來的發展成果,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一個有序可控的社會環境。
2.基層黨組織是社會管理創新最重要的橋梁紐帶
基層黨組織是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基層黨組織廣泛分布于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基層黨員既有自己的具體利益和訴求,又對群眾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有著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和了解,是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利益的調查員、信息員和協調員。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應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長期以來在群眾中形成的親和力、凝聚力和橋梁紐帶作用,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與力量,大力加強基層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眾組織建設,引導和支持人民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參與社會管理,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格局,強化全社會共管共治。
二、基層黨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基層黨組織缺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難以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在觀念上尚存在很多條條框框,往往按照以往的固有模式開展社會管理工作,對社會管理創新缺乏深刻的認識。
2.職能定位不明確。有的基層黨組織職能定位不清,把黨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簡單地理解為黨組織管理社會。有的在社會管理中把群眾變成“被管理”的對象,忽視人民群眾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有的基層黨組織社會管理責任不夠明確,缺乏明晰的考核評價機制和有效的激勵保障措施。
3.創新能力不理想。部分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主動創新意識不足,仍沿用著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4.作用發揮不給力。一些基層黨組織往往成為上級黨委、政府行政權力的延伸點,整天陷于諸如招商引資、財政增收、計劃生育等各項行政管理性事務之中,而不能集中精力于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所要求的服務社會和協調利益等本位性工作。
三、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創新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1.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著力務實社會管理創新的組織基礎
要堅持“地域相鄰、行業相近、自愿互利、優勢整合、便于活動”的原則,根據區域聚集、產業布局、就業結構、組織形式和人員流向等新情況新特點,切實調整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夯實基層黨組織服務社會管理的組織基礎。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做到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組建一個、鞏固一個,鞏固一個、帶動一批,全面推進各領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社會覆蓋。積極探索新經濟組織產業組建、市場組建、園區組建模式,新社會組織行業組建、功能組建、協會組建模式,突出抓好規模以下非公有制企業和重點行業新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工作。健全完善“兩新”組織黨的工作機構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兩新”黨組織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在外來務工和外出經商人員相對集中區域建立黨組織的做法,形成與人口流動和黨員流動相適應的基層組織結構。
2.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著力提升社會管理創新的服務水平
一要建設高素質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拓寬農村基層干部來源,選拔優秀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工作,鼓勵轉業退伍軍人到鄉、村工作,及時調整農村基層黨組織班子,加強基層工作力量。選好配強街道社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黨組織負責人。二要加大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力度。注重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鍛煉,將群眾工作、社會管理納入黨校主體課程,分期分批開展鄉鎮、村和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大學生“村官”、黨員干部社會管理集中輪訓,著力提高基層黨員干部隊伍推動科學發展、協調利益關系、應對突發事件、做好群眾工作的實際能力,讓基層黨員干部隊伍成為社會管理及其創新的生力軍。三要加強黨員干部社會工作能力的培養。主動應對經濟社會轉型的深刻變化,科學分析新形勢下所面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切實加強包括黨員干部在內的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
3.改進基層組織工作方法,著力形成社會管理創新的領導合力
一要健全黨組織領導體制。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納入基層黨建目標管理,納入基層領導干部考評體系,把社會管理的責任量化分解到基層各個部門、崗位和工作人員,確保社會管理上下聯動、政令暢通、執行到位。二要推進基層黨建信息化建設。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以黨員在線管理服務系統、基層黨建信息發布系統、黨員遠程教育系統為支撐,建立基層黨建信息化工作平臺。開展網絡黨支部、黨建QQ群建設,探索和推廣網上宣傳黨建知識、受理入黨申請、接轉組織關系、開展組織生活等做法,進一步拓展基層黨建陣地。適應網絡迅猛發展的實際,大力推動基層黨員干部學網用網,增強黨員干部應對網絡輿情的敏銳性,提高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深化黨群共建工作。堅持黨群共建,扎實推進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在“兩新”組織、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等領域的覆蓋,廣泛開展“勞動競賽、五四紅旗團、巾幗建功”等活動,以黨內帶黨外、黨員帶群眾,形成黨組織引領全社會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生動格局。
4.建立服務型基層黨組織,著力構建社會管理創新的服務體系
一要建立健全黨內關愛機制。深化完善黨群創業扶助工程,進一步整合資源,采取黨費支持、黨組織和黨員捐助、社會捐贈等途徑,充實黨員關愛專項資金,完善管理使用辦法,通過經常性走訪慰問、創業性幫扶、購買公益項目公益崗位等多種形式,為生活困難黨員提供幫助,為有志創業的黨員提供支持,構建黨群致富聯合體。二要實現服務內容多元化。堅持在基層黨組織的牽頭領導下,充分發揮協會、工、青、婦等各類社會組織的優勢,在繼續做好走訪慰問、扶貧濟困、助殘幫弱、排憂解難以及為基層為群眾辦具體實事、好事等一般服務的基礎上,逐步向提供法律法規政策咨詢解答服務、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指導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等方面延伸,使服務內容服從于基層和群眾的合理需求,社會管理由傳統的單一治理向多元化綜合服務轉變。三要打造便民利民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基層現有服務陣地,統籌黨員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以及與政法、宣傳、民政等各個職能單位掛鉤的服務平臺的職能,搭建點線結合、上下互動、橫向聯動的相對集中的立體綜合服務中心,積極為黨員群眾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創業培訓、解難幫困、心理疏導、項目推介、事務代理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打造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綜合性平臺。
5.改善基層組織條件。著力筑牢社會管理創新的物質基礎
一要增強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實力。發展壯大基層集體經濟,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為民辦事的實力和能力,進而真正擔負起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二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基礎設施建設。把推進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適度超前”,將基層黨組織辦公場所、活動場地、科技培訓、醫療防疫和村民議事等硬件資源整合起來,把基層黨組織辦公、活動場所建設成“議事中心”、“培訓中心”、“服務中心”、“信息中心”,建設成凝聚黨員、聯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把人力、物力、財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三要建立完善基層黨組織支持激勵保障機制。針對基層黨組織陣地條件差、基層黨員干部待遇低、任務重、內生動力不足的實際,著力建立基層黨組織經費保障機制和基層黨員干部激勵保障機制,確保基層黨組織運轉經費,干部基本報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困難扶助、擇優轉正、離任補助及老黨員補貼得到真正落實,激發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內生動力,增強維護穩定、服務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