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以來,國務院啟動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攻堅、扶貧攻堅促進區域發展”思路,正式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銅仁如何創新機制、大膽探索、先行先試,闖出一條新時期新階段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新路子,我們認為主要要在“五個先行”和“五個先試”方面下功夫。
一、著力堅持五個先行
1.堅持規劃先行。一是盡快對接國家《規劃》,進一步加大匯報銜接工作力度,爭取中央和省有關部門將《規劃》中明確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項目列入專項計劃盤子,盡早組織實施;--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兩加一推”主基調和“三化”同步發展戰略,大力構建“兩帶兩圈”產業體系、推進六個新跨越,將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總抓手,努力向省爭取銅仁市成為“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并獲得相應的政策支持;三是在全面落實銅仁市各項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精心編制《銅仁市城鄉統籌發展規劃》。按照生態優先、資源承載、產業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確保與其他規劃相銜接。
2.堅持基礎設施先行。一是加強交通設施建設。圍繞渝懷二線銅仁段、長昆鐵路銅仁段、昭黔鐵路銅仁段等共七條鐵路多做工作,爭取“十二五”期間全部開工;加快高速公路建設,盡快完成銅仁至懷化、銅仁至秀山等高速公路的各項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加強對市內縣、鄉道路提級改造,建設好通村路、通組路、園區路和農村產業路,全面構建起主動脈暢通、毛細血管聯通、覆蓋城鄉的公路交通網:加大烏江航道的提級整治和沿江碼頭的建設力度,加快“銅仁·鳳凰”機場擴建步伐,早日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二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搶抓新一輪水利扶貧機遇,突出骨干水源工程建設,重點建設中小型水庫,新增年供水量5.2億立方米,新增水庫庫容2.65億立方米,實現人人喝上安全水和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的目標;提高水務公共服務市級財政投入比例,筑牢水務融資平臺,破解水務發展資金瓶頸;加強水務規劃與銅仁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銜接,完善供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三是加強電力和通訊設施建設。加快骨干輸變電工程建設,全面解決骨干網架薄弱環節,推進城鄉電網升級,讓農村群眾享受城市用電的質量和服務。推進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快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新一代互聯網建設,打造“數字銅仁”;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廣播、電視、寬帶“村村通”。
3.堅持工業強市先行。一是打造武陵山區能源基地。爭取盡快啟動核電站建設的前期工作,積極開發生物質能,加快頁巖氣勘探、開發和石煤綜合利用,促進能源產業實現新跨越,把銅仁市建成武陵山區的能源基地。二是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區要依托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積極引進機械裝備、化工冶金、新材料、旅游工藝品、輕紡食品等產業,努力在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上取得突破,真正把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區。三是加快建設烏江生態產業示范區。圍繞烏江流域特色資源優勢,選準最適合本地發展、最有潛質和上升空間的產業作為園區經濟支柱加以培育和經營。圍繞農林牧產品,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引導園區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的發展路子。
4.堅持中心城市先行。一是盡快做大城市規模。統籌碧江、萬山、玉屏、松桃、江口一體化建設,早日實現同城化。二是努力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按照發展產業支撐城市建設,城市建設服務產業發展的思路,推動產城一體化建設步伐,把銅仁市建成武陵山區域綜合性物流中心。大力發展旅游、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聚集各種要素,進一步激活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使中心城區具有與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體量和實力。三是重點將思南建設成烏江航運樞紐城市、德江建成黔東北交通樞紐城市,支持思南、德江撤縣設市。
5.堅持扶貧攻堅先行。一是以產業扶貧為重點,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突出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將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提高到65%以上,改造傳統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用工業化理念培育產業園區和產業主體,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市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鼓勵龍頭企業在貧困村建產業基地,幫助扶貧對象參與產業開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用烤煙“基地單元”模式,促進“茶、畜、煙、藥、果、蔬”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二是調整扶貧開發資金投入的體制機制,注重整合資源、集中投入、連片開發,發揮規模效應;加強專項扶貧資金與其他支農資金的整合,促進政府扶貧資源與信貸扶貧、社會扶貧資源的有效組合:進一步完善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充分發揮各種合作組織的紐帶聚合作用。三是圍繞改善貧困鄉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勞動者基本素質“三個基本”問題,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四是建立減貧摘帽動態監測評估機制,鞏固扶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現象發生。五是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參照湖北支持恩施、湖南支持湘西、重慶支持渝東南地區的做法,盡快出臺《關于把銅仁建設成為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示范區的實施意見》。
二、重點開展五個先試
1.在農村產權和土地制度改革上先試。一是改革農村產權制度。對農村土地、房屋、山林、果園、廠房、設備等不動產進行價值評估和確權頒證,推動農村資源的資產化。二是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結合銅仁市正在開展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三是加強土地流轉。在農村資產確權頒證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土地、農戶承包地、宅基地進行更多細化,賦予農民土地抵押權、繼承權、租賃權;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鼓勵和支持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采取出租、入股、轉讓、轉租、質押、置換等各種方式,流轉土地,讓土地資源得到更好的流動和利用。
2.在戶籍制度改革上先試。一是實行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按照“降低門檻、放寬政策、簡化手續”原則,推行農村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進城務工人員凡有合法固定場所均準予落戶城鎮,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的戶口性質劃分,逐步實現同戶籍同待遇;二是建立和完善轉戶農民的保障體系。對轉戶農民實行承包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村住房權、林權、種糧及農機具補貼等惠農政策長期不變,計劃生育政策保持5年不變。同時,住房、就業、社保、醫療、教育等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權利,使農民不僅是名義上,而一從根本上轉變為城鎮居民。
3.在金融服務創新上先試。一是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引入股份制商業銀行到銅仁市設分支機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到各縣區設支行,引入法人銀行機構設立村鎮銀行,啟動農村信用社改制為地方農村商業銀行的籌建工作,支持各縣區和鄉鎮發展金融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形成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盡快實現金融機構空白鄉鎮的金融服務全覆蓋,激活農村金融市場。二是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強化金融對重點和新興產業的支持,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力爭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年均增長20%以上。三是培育直接融資市場。努力爭取發展債券、股票資本市場,力爭推出重點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上市融資。四是積極探索貸款抵押方式創新。重點推廣“三權”抵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信貸業務,加大涉農擔保、“婦惠家舍”等貸款力度,解決中小微企業、“三農”經濟等實體經濟融資難題。五是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貸款擔保風險補償金,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從事中小企業擔保業務,引導金融信貸資金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4.在生態補償機制上先試。一是積極爭取國家生態補償。《規劃》已經把武陵山片區作為國家生態補償試點地區,并在此框架內設置了“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低碳縣(區)試點示范”、“碳匯交易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試點”,石阡、印江已納入“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我們要積極支持和推動其他縣區加大工作力度,爭取早日納入上述三個“試點”、“示范”范圍,獲得國家生態補償。二是開展生態碳匯交易工作。認真做好梵凈山、麻陽河、佛頂山區域森林固化碳量、水源涵養量、空氣負氧離子存量與增量的測算,積極對接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精心編制《銅仁市生態碳匯交易發展規劃》,爭取將銅仁市列為武陵山片區碳匯交易試驗區,為武陵山片區發展碳匯交易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5.在創新區域協作上先試。一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與湘西、懷化、渝東南等周邊地區建立多邊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需要共同向國家爭取的有關政策,協調區域內重點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推進工作。二是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協作。借鑒來鳳和龍山的合作經驗,在“銅仁·鳳凰”機場跨省共建共享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協作的范圍。重點要加強片區內文化旅游產業的協作力度,將銅仁市的景區景點與張家界、鳳凰等景區景點捆綁營銷、組團發展i與湖南省有關地區協作,將他們正在爭取修建的長沙經張家界至鳳凰的旅游鐵路延伸到梵凈山,實現片區內重點旅游景區景點的無縫對接。三是加強與青島、蘇州等地的協作。積極探索建立高層互訪協作機制,建立長期、穩定的經濟協作關系,構筑銅仁和青島、蘇州之間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溝通與協作;以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為重點,加大對銅仁的宣傳推介力度,吸引沿海的有識之士和企業家來銅仁考察和投資,推動在銅仁建設“產業園區”,并爭取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