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發成 封騰
一、念好“山字經”,思路轉換天地寬
按照安順市西秀區委的部署,新場鄉要在2015年與全區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面臨困難的現實條件和沉重的發展任務,新場鄉決定走跨越式、提速式的發展道路。念好“山字經”,化劣勢為優勢,努力走出貧困鄉鎮的后發趕超奔小康道路。
(一)項目“活山”
缺乏水源和交通困難是新場提速發展的兩大制約,只有通過大力改善水、路基礎設施條件,才能解除制約,增強發展活力。鄉黨委政府找準這一關鍵癥結,牢牢攥緊項目建設這條提速發展的“生命線”,以項目建設促進基礎設施改善,全力破解水源和交通難題。
1.引水“潤”山
缺水,是新場“守著金山銀山討飯吃”的最大癥結。鄉黨委政府把“引水潤山”作為項目攻堅突破口,在統籌推進人飲項目的同時,千方百計引進落實大型水利項目。新場河水庫項目總投資約3,55億元,是全省“三位一體”重點骨干水源工程之一,于2012年下旬在新場啟動實施,工期預計36個月。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改善新場鄉的水利基礎條件。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鄉黨委政府多層次做工作,為項目建設提供“保姆式”服務。在鄉一級成立項目工作協調服務組,實行領導包保、專人負責的工作制度,積極配合市區水利、移民、設計等單位做好土地征收、移民安置等前期工作;鄉黨政主要領導帶隊多次到水庫建設征地搬遷涉及的場壩、窩枝等5個村寨協調,做通群眾思想工作,爭取村民支持,營造良好施工環境;采取“三進”措施(安保進工地、行政服務進工地、生活服務進工地),發動干部群眾為施工單位、工人解決安全作業和生活困難等問題,全方位保障工程施工。目前,水庫征地、移民搬迕等工作推進順利,施工秩序井然。新場河水庫建成后總庫容將達1350萬立方米,年總供水量1896萬立方米,預設置提水泵站2座,裝機容量847千瓦,灌溉渠道、干渠26.55千米/2條,支渠10.19千米/2條,灌溉受益面積達4.057畝,可解決灌區2.3萬人及1.1萬頭牲畜的用水問題。
2.建路“通”山
為從根本上全面改善鄉域道路交通狀況,在了解到省、市、區將分階段實施“整鄉推進”通村油(水泥)路建設項目信息后,鄉黨委政府強化“發展輸不起”、“先行一步、快人一拍”的緊迫意識,結合新場鄉道路破壞性小、完整度高、利于連片同步建設等特點,率先在全區各鄉鎮做好規劃方案,積極向上對接。在半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先后10余次到市區交通部門匯報工作,爭取政策傾斜支持,最終爭取到了該項目,并作為全區首家試點單位,率先開展建設實施。該項目總投資2880)5-元,施工里程為50,49千米,分10條線路組成,覆蓋了新場鄉所有行政村,預計工期8個月。項目施工前,班子聯系領導組織各村、組召開了村民會議,算好發展與吃虧、近期與長遠賬,讓群眾理解和顧全大局,達成共識,在施工中積極配合。目前,項目10條支線全部開工,道路沿線拆除房屋約500平方米,地基、堡坎120平方米、廁所6個,供水管網1000多米,整個施工過程實現了“零攬工、零阻工、零上訪”,預計今年8月將全線貫通。這一惠民工程建成后,將徹底改變新場鄉交通難的現狀,對促進產業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統籌鄉域經濟發展等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開道“繞”山
解決入鄉交通運輸難的問題迫在眉睫,但鄉里缺乏經費,所以決定自己動手“造項目”。發動群眾,修建道路。確定思路后,鄉干部帶領村民群眾積極投工投勞、降低施工成本、加快工程進度。繞場路建成后將徹底解決鄉域中心的交通難題,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極大便利,同時將產生聯動效應,不僅降低交通成本,而且為新場小城鎮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種植“綠山”
新場鄉是一個“靠山吃山”的邊遠貧困民族鄉。一直以來,種植都是新場鄉的基礎產業,但由于地處山區、四面環山,耕地面積小,土地資源稀缺,加之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結構調整,鄉里的種植發展一直沒有起色。鄉黨委政府抓住山地荒坡開發潛力大的優勢資源,集中力量做好三件事:一是大力開發荒山資源。二是優化調整種植結構。三是推進品牌帶動、產業延伸。在做大特色產業規模的同時,新場鄉同步推進“精品產業”和“延伸產業”的打造,引入、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目前已就“新場冰脆李”、“新場黑葵”、“鳳山小辣椒”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化種植、深加工和銷售與部分企業達成框架協議。同時,新場鄉黨政班子把目光投向新場河水庫建成后的“新場河沿岸鄉村旅游”項目,依托毗鄰龍宮風景區的區位優勢和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第三產業。
(三)養殖“富山”
新場鄉生態良好,沒有化工、重金屬等工業污染,自然環境綠色健康,適宜發展養殖業。但由于缺乏思路和銷售渠道,鄉里的養殖業多以散戶、小規模養殖為主,村民發展養殖經濟致富的門路一直沒有打通。為彌補養殖這塊“短板”,鄉黨委政府立足新場林地資源豐富和環境無公害的特點,規劃了規模養殖“林下雞”和大牲畜的發展路線。以場壩片區、關口片區、勇克片區為主輻射帶動,循序漸進地規模發展林下養雞,打造綠色生態的特色養殖業。引進貴州安順新越現代科技種養殖有限公司到鄉投資創業,在花石村創辦占地面積60畝、總投資約2000萬元、年出欄生豬萬余頭、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大型養殖場,以“龍頭企業”引領規模化養殖發展。養殖場于近期投產后,將改寫新場沒有大規模養殖場的歷史,并有力帶動周邊農民“不離土不離家”再就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四)城鎮“上山”
新場鄉距安順市區不足30公里,又有著豐富的綠色和鄉村旅游資源,由于小城鎮建設投入不足、發展緩慢,白白浪費了良好的區位和資源優勢。2011年年底,西秀區做出小城鎮發展“六個一”工程部署后,新場抓住機遇,決定在小城鎮建設方面“跳起來摘桃子”,補好城鎮化這一課。鄉黨委政府大膽解放思想、破解制約,全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實施,走出了一條“山地城鎮化”的新路子。一是創新思維,引資建設。二是“削峰填谷”,向山要地。三是實施村莊整治,打造“美麗新場”。
(五)人心“齊山”
1.讓“發展利益等于群眾利益”成為干群共識
每一名班子成員和中層干部都有包保聯系村,經常深入村組,召開好“村支兩委”、支部黨員、群眾代表三個會議,把抓項目、抓發展能夠帶來什么好處,用樸實易懂的語言向黨員干部、村民群眾講透徹、講清楚,打消群眾疑慮,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主動支持政府的工作。
2.讓“干部辛苦指數等于群眾滿意指數”成為自覺行動
鄉黨委政府抱定“只有干部努力,群眾才會滿意”的工作理念,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全面強化服務措施,以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項目投資方、施工方的信任和群眾的滿意。一是作風建設制度化。二是服務項目立體化。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贏得了投資方和施工方的信任,構建了干部群眾和項目建設方“一家親”的和諧氛圍,三是接待群眾不休假。用干部的以身作則、辛勤付出,換取群眾的滿意和擁護。
二、經驗啟示
(一)思想貧困是經濟貧困的根源
一個地區,如果已經在經濟上落后了發展的腳步,又任由思想的貧瘠蔓延,那么也就失去了最后一項改造客觀、突破發展的力量,必將陷入思想貧困、思路不清、發展無路、“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思想的貧困才是經濟貧困的根源。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暫時落后或處于貧困并不可怕,關鍵是發展的思想不能貧困、創新的思維不能落后、干事的腳步不能停歇,只要敢于解放思想和創新思維,敢闖敢試,就能找出優勢、尋得思路,拿出辦法、改變現狀,實現提速發展。
(二)群眾利益是發展環境的核心
探究其成功的原因:關鍵是正確把握了發展利益等于群眾利益內在聯系——在追求發展同時,以滿足群眾的期盼和帶給群眾利益實惠為出發點,謀劃本地區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以群眾利益為衡量和改進自身工作的標準,盼群眾所盼、急群眾所急,最終爭取到了群眾的理解支持,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反過來又更好地促進了發展。因此,維護和實現好群眾的利益是構建和諧發展環境的根本核心。只有牢牢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準則,切實維護和保障群眾利益不受損害,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擁有提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因地制宜是小康建設的關鍵
新場的經驗啟示我們:一個地區的發展無論面臨著什么特殊困難,從本質上看都不是困難,只要能夠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規劃發展、制定措施,就能挖掘出相對優勢,找準發展著力點,從而在發展上實現質的提升。因此,因地制宜是小康建設的關鍵。雖然各地基礎條件不同、制約因素不同,但只要我們牢牢樹立“我要發展、我能發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去思考問題、尋找思路,就能破解難題、消除“短板”,走上提速發展、跨越發展的寬闊道路。
(作者單位:中共安順市西秀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