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敬華
“低價”下的迷失
與智能手機競爭不同的是,智能電視的競爭節奏似乎更快一些,比配置和比價格兩項競爭同時進行。9月份短短30天時間里,智能電視的低價記錄不斷被刷新,而智能電視因此深陷“低價”泥潭。
先是愛奇藝將48英寸智能電視TV+價格拉到4 567元;而后是小米推出了2 999元的47英寸智能電視;繼而是阿里巴巴和創維聯合推出的酷開,42英寸酷開青春版售價低至1 999元……。不過,降價并未結束,樂視50英寸智能電視S50售價為2 499元,消息傳出,業界嘩然。
誠然,50寸智能電視只賣2499已經是白菜價,可一旦有新的資本介入智能電視這一領域,更低的價格還可能會出現。或許很多人認為,小米和阿里巴巴是在攪局,但智能電視的競爭著實陷入了低價的怪圈。在各個品牌智能電視的發布會上,價格總是亮點,這一怪現象背后,清晰折射出智能電視競爭的同質化程度。
來自營銷上的需求
從市場營銷角度來看,低價對消費者應該有很大的誘惑力。而智能電視作為互聯網產品,用互聯網思維去營銷也是無可厚非的思路。
說起互聯網思維的營銷,早前有360的免費模式攪局殺毒行業。后來又有小米的超低價發燒機攪局手機行業。可以看出“低價”甚至是免費,完全是是一個來自營銷上的需求。
而現在的互聯網硬件產品廠商也越來越意識到賺錢并不僅僅依靠硬件。在這個時代,真正的盈利模式應該是“硬件+服務”的形式。所以各大廠商都開始成本銷售硬件產品,再通過服務來進行盈利。
這樣一來,前文里所說的“低價”也就變得合情合理起來。
“低價”過后,又該走向何處?
雖然“低價”營銷確實能吸引到用戶的眼球,但是“低價”并非沒有止境。當各大廠商都把產品的價格降低到瓶頸之后,又該如何發力呢?
其實,這很容易想到,智能電視的核心始終是在內容方面,也就是“服務”上。而當下的智能電視產品幾乎都還沒有擺脫與傳統電視內容同質化的魔咒。目前,國內的智能電視中播放的內容,最多能夠與電視臺熱播劇同步,無法觀看到電影院正在熱播的大片。說白了,智能電視的內容,就是吃電視臺和電影院吃剩下的飯。
顯而易見,試圖搶占客廳這一入口的巨頭們并沒有掌握消費者的這一需求。而這也正是“低價”之后,智能電視們在未來的發力點。
而從目前的市場上來看,巨頭們都還停留在“低價”營銷階段。混戰之后,只有把后續的“服務”才能笑到最后。如果無視消費者的“服務”需求,就注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