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國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是經濟的復興,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復興。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就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國家文化實力。所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昭示著我國政府發展文化產業的強大決心,同時,也預示了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任務的艱巨。
文化產業的核心基礎是內容。發展文化產業時,必須重視內容生產。內容為王。
我們在為美國好萊塢大片的火爆場景驚嘆時,美國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便悄悄滲透進來。我們的孩子在癡迷日本動漫玩韓國游戲時,日韓的文化觀念正默默地影響著他們。這時候,電影、動漫、游戲就不僅僅是產業經濟的概念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
我們可以說,世界正在變小,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是必然趨勢。但,為什么是人家影響我們多很多,而我們影響人家少又少呢?
現實的情況是,中國GDP雖然已居世界第二,但文化產業占比不足4%,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10%、美國25%的比例。目前,全世界每100本圖書,85本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全世界每100小時音像制品,74個小時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美國生產的電影占全球影片數量的10%,卻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觀影時間。而中國每年拍攝600多部國產電影,卻七成沒有機會上映。2012年全國票房排名前十名的電影中,華語電影只占三席。傳統產業公司如中石化、中移動等成為了世界500強,文化企業卻鮮有名揚世界的品牌代表。全國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總和,還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一家的年收入。中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上,中國的文化產品總量并不少,但質量上還不盡如人意。因此,造成了目前國內文化市場的結構性錯位,產品雖多,但滿足不了需求。究其根源,是內容生產出現了問題,精品太少。
文化產業本質上是內容產業。人才、觀念、制度、平臺、渠道、技術等都對內容生產起著很大作用,但起關鍵作用的是文化內核,這是文化產品的靈魂所在。
200年前,哲學大師黑格爾曾對他那個時代輕視精神生活的社會風氣感慨萬分。200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面臨著這樣的危機: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治地位,而精神活動和精神追求則被忽視、冷淡、擠壓和驅趕。因此,拯救我們的精神家園,重塑我們的文化內核,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如果我們的內容產業,能夠重視人的道德、審美等精神需求和人文教養;如果我們能把中華文化的精神融入當代生活,從而使國人過上一種境界高遠的品味生活,那么,我們的產品就一定會廣受歡迎,我們的企業也一定會越走越遠,我們的民族復興之路也將越來越寬。
21世紀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更深刻更廣泛的影響將是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