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
最近被廣大民眾質疑的河北"冀寶齋"贗品博物館,早于2007年11月奠基,2010年6月竣工并布展開館迎客。由二鋪村支部書記王宗泉創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最近受到質疑之前,已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衡水市“十館一中心一劇院”重點項目之一。該館先后被確定為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成為河北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等多項讓人震驚的地方“實力博物館”。
河北"冀寶齋"這類山寨博物館在收藏圈子里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來,一直挑戰著人們的忍耐極限。但由于這些館主、相關利益偽專家、地方官員和偽收藏投機分子的極力包庇支持,甚至對質疑者歇斯底里的圍攻謾罵,這些收藏怪胎也就有恃無恐、越來越瘋狂。除故宮博物院退休研究員李某、原國家鑒定委員會主任孫某、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某、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河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某、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余某、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導師許某等人長期的站臺顧問和鑒定指導外,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主辦的中藏網是其最堅強的支持者和輿論維護者。這幾位所謂的文物權威專家,利用自己的名頭,長期胡亂鑒定,嚴重喪失了一個文物專家所應秉承的嚴謹和職業素養,誤導太多盲目收藏者誤入歧途,而他們自己卻賺得盆滿罐滿。如果靠真眼力、秉承職業操守為藏友和機構鑒定賺錢,所鑒定藏品和支持建設的博物館得到廣泛認同,就是賺去多少都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們的鑒定的藏品幾乎都受到行家的質疑和否定。
中國收藏協會,作為民間收藏最高的行業機構,雖然管理高層和相關顧問均由國家文博機構專家擔任,但近些年來所發生的種種“怪事”表明,這里其實已成為藏污納垢的重災區,“收藏協會科技檢測實驗室”、“2.3億假玉凳”等聞名全國的丑聞,均出自該機構分支管理人員所為。操作贗品“玉凳”而著名的中藏網總覽所展示的藏品和參與的諸多活動,毫無務實收藏跡象。對于“冀寶齋”這次質疑事件,很多文章極盡所能顛倒黑白。比如“不敢擔當的河北省文物局”、“記住七月十四號這個可悲又可恥的日子”;“從‘國寶幫該醒醒了一文看<<新民晚報>>記者的素質”;“各類媒體又在為詆毀中華文物大造輿論”;“文化漢奸在圍剿中國傳統文化”等等。看看文章內容,幾乎都是強詞奪理,喪失一個收藏者起碼的嚴謹務實和學習反思精神。以搞政治運動的手段試圖為贗品正名翻案,這哪里是在搞收藏和文化傳承?簡直是為了利益公然指鹿為馬。
相互的利益一旦披上文物保護的大旗,諸如河北"冀寶齋"這類山寨博物館 “做大做強”,最終成為相互謀求利益的偽收藏平臺就不奇怪了。實際上,這類贗品博物館已經遍布大江南北,河北"冀寶齋"只是其中冰山一角。廣東番禺、浙江橫店、浙江溫州、浙江杭州、上海、江蘇華西、天津、北京、遼寧、內蒙等山寨博物館早已在收藏圈要多爛有多爛,對相關涉事文物專家和官員進行調查,對涉及山寨博物館侵占土地、侵占集體財產、騙取國家文化事業相關資金支持的行為進行審查已刻不容緩。國家文化部和文物局如果再不清理整頓,后果將非常嚴重。文物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血脈,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歷史見證,力求收藏者和鑒定者嚴禁務實,絕對不容侮辱和成為利益群體的洗錢工具。收藏界、拍賣界、仿造界的亂象,應該引起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