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影視傳媒業中外合作的先行者,孫建君(后稱孫導)的影響力從拍攝《天機·富春山居圖》(以下簡稱《富春》)期間的一段軼事便可見一斑:該片在迪拜拍攝期間需要借用當地號稱“7星級”的帆船酒店的部分場地,而這家7星級酒店曾毫不客氣地拒絕過包括《碟中諜4》在內40余部影片的拍攝請求。然而,當孫導把他的作品和想法展示給酒店方面人員后,帆船酒店竟破天荒地答應了孫導劇組的拍攝請求。不但如此,為了保證成片畫面的美感,他們更是允許劇組可以無限制自由使用所提供的場地。
孫導在北京某攝影棚內的化妝間接受了我的采訪。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圈內人士,他介紹自己時卻用了“大齡資深新銳導演”這一頭銜。“其實我不是工作狂,因為工作本身的娛樂性太強了,我要把所有的形態都碰一遍。”孫導稱自己很享受在公司里豐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經歷,因為可以接觸不同的人和項目,“我參與了幾乎所有的創作過程,所以在公司我的第一個職務是首席創意官……擔任董事長和CEO(首席執行官)都屬于迫不得已,但首席創意官是我的所有樂趣所在。”孫導笑著說道。
起初擬定劉德華擔綱《富春》的導演,然而鑒于劉繁忙的檔期與電影拍攝時間相沖突,孫導便臨危受命,接下了他的電影導演處女作。這位“備選導演”將他從業數十年來對電影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態度,都傾注到了這部電影之中。由于是第一次執導電影,因而學習對他來說是準備階段的必要環節:10萬張圖片,幾百萬字的資料,幾十部電影,他把要借鑒的東西反復琢磨,吸取中外電影的成功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別出心裁,給這部新作留下自己的印記。“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需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這部影片的所有的視覺元素都有相應的參考物。”孫導如是說。美國導演在看完此片后曾稱贊道:“簡直看不出來這是你的第一部片子。”
“這部電影充滿挑戰,學到很多東西,不管結果怎么樣還是千難萬險地走過來了是高興的事情;走得很累,但對得起所有的人,我問心無愧,這個滋味很好。”他很坦然,“不期待票房能大賣,中賣、小賣我都會拍續集的。”作為圈內長久以來的局外人,孫導為自己的第一次“入行”竭盡全力:“普通人可能會指責我玩票,不認真,但是制作人和投資人以及身邊的工作人員卻一定能看到我的努力。”作為長久以來信任的回報,中影集團才會將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一部影片交給他。
孫導回憶起拍攝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依然感慨萬千:“為了做到盡善盡美,我要求查克每個細節都得盯著,不能出岔子;查克也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他對我說他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身份,他還得回好萊塢混哪,不能讓同行覺得‘你怎么就拍了這樣一個片子?。”嚴格的要求和細致入微的拍攝過程使得《富春》的3D視覺效果比一般的3D電影標準高出很多,美國電影技術標準規定3D出鏡的鏡頭在5%左右,而《富春》則達到了12%。孫導對電影展現出的視覺效果也非常有信心:“查克看我拍的3D效果夸贊我是真的懂3D影像構成的人,而且是按照他的這個方式進行拍攝的,所以我對拍攝效果問心無愧,這是個好的3D電影。”
《富春》作為國內第一部時尚動作類電影,大量的打斗場景不可避免。有別于傳統的“為打而打”的中國式動作片,孫導有自己對武打場景的獨特認識。“武打不能過于單純,打戲需要一定的理由作為鋪墊。這里面有心里理由、情感理由還有道德理由,這些鋪墊就說明了這部電影不是一個純粹的動作片;我對人物的情感和內心都花了一些時間做鋪墊和挖掘,我希望觀眾喜歡這種中西合璧的類型片和中國好影片的結合,靜下心來看這些人有很多內心情懷,在這里我所花的筆墨特別多。”
“我覺得21世紀的愛國情懷不只是上街游行,而需要我們在精神等更高層面的表現,我認為最后解決的辦法是中國人在道德上打敗他。”作為一個有抗日題材背景的電影,《富春》自然也逃不過最近熱門的有關“夸張抗日”題材影視作品的爭論。“在這部電影里佟大為出演一個日本的惡魔,變態的過程也是非常糾結,但是最后他的命運就是精神上被我們擊垮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高智商的抗日影片,它呈現的是對日本變態殺人狂的誅心滅魂的打擊,這不是肉體層面上的消滅,而是心理和道德上的征服。這是我對這個話題的態度,也是我的愛國情懷的一種表達吧。”
當我問到中外電影的對比以及會出現在一些極端觀眾中不可避免的“抄襲”言論時,孫導笑了:“一些國外的大片包括《碟中諜》、《007》系列和《盜夢空間》等當然都對我們的影片有影響,我們只是學習和借鑒了一部分經驗,電影本身看完了絕對不會感覺是某個電影的翻版或山寨,在視覺上會是一種全新的感受。至于國產電影,我覺得全社會都有些浮躁。電影人、影評人、觀眾都很浮躁,包括媒體都是比較扁平地看電影,比較極端和粗線條地評估,不是以平和中肯的心態去看國產電影。電影沒有完美的也沒有一無是處的,只要這些人努力了都要給予一些鼓勵和努力的空間,讓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這樣才是一個好的生態的電影產業。我特別恭喜像《泰囧》這樣的影片的巨大成功,但是我不認為這是電影的唯一方向。我的這個態度是個很中肯的態度,中國電影應該是多樣化的,我覺得就是不能捧殺或罵殺任何一部電影,應該建立一個非常寬容合理認真負責任的評估體系,我們都需要努力的把中國電影的氛圍營造出來。”
言辭間不難發現,盡管這只是他的電影導演處女作,但孫導憑借自己多年來在中外影視媒介領域的豐富工作經驗,有著一番自己對中國電影事業獨特的深刻見解:“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會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完全憑借中國自己拍攝自主式的,只服務于中國的本土化電影,這等于中國人自己燒飯給自己人吃,把這頓飯做好就非常好了。第二種是純以打國際牌為路線的,另外就是我們這樣的中學西用。我們需要這三種電影模式的有機結合才能完成中國電影強國之夢,而不是片面強調任何一種發展模式。現在的中國電影還是不夠有自信,國產電影很多情況下還是抄襲、跟風與趨同。”說到這里,孫導臉上泛出了憧憬的神情,進一步向我描述了他理想中的中國電影藍圖:“其實中國題材夠豐富,把任何一個題材做好都有可能做成一部很受歡迎的影片。現在觀眾口味的多樣化,這點我們特別欣慰地看到觀眾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各種各樣的電影,不像以前只有武打片等類型的片子可以賣座;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有了新的嘗試,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多,這樣的話中國的電影市場才會越來越繁榮。”
“中國人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但是計劃性系統性都非常差,而美國人的計劃性就很強,所以綜合一下就會有好的發展,《富春》就是互補的結果。”
在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快速的今天,有著國際化背景和視野的孫導同樣認為只有中外電影進一步合作才是國產電影真正的發展之路。“現在中國越來越強了,中國的東西是有魅力的,從內容上來講如果中國能有效地表達自己,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會被深深折服。所以中國電影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足夠的自信,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