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說愛]
愛情銀行
劉希
和男友分手后,我的柜子里,便裝了滿滿一抽屜的愛情信物,他寫給我的第一封情書,我們一起照的大頭貼,我生日他送我的水晶手鏈……偶爾拿出來翻看,沉醉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初戀情愫里,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落寞和惆悵,在濃濃的思念中漸漸迷散。
后來認識了先生,那一抽屜的愛情信物,便成了我心底隱秘的憂傷。丟了,不舍,那些物件可是連著我多少青蔥的時光,馨香于心,至死不忘;不丟,每望及他那一副死盯著抽屜想刨根問底的神情,總不免像做賊一樣心虛。深知,每一個男人,都希望自己的女友像含苞待放的花營,而他,便是看那花朵綻放的第一人。
愛情信物的去和留,成了我心頭的一個大疙瘩。將這事無意中告訴閨蜜小美,她抿嘴一笑,說這等小兒科的事情,全心全意托付給她就是,保管萬無一失,而且我想看時隨時可看,絕對不會露半點馬腳,看她那副胸有成竹的表隋,我只得半信半疑地點點頭。
很容易的,小美在網上搜到一家可以寄存物件的小店,美其名日:愛情銀行。這愛情銀行,我還是頭一回聽說,可小美卻說得振振有詞:“別擔心,店主說了,可以存任何愛情信物,每季度十塊,存多少都可以。放心,你若哪時想看,他會隨時傳圖片給你的。”
真有這么好的事?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和店主談妥了存期。物品很快就快遞了過去,店家很是熱情,每一次我只要露出一點想看的念頭,店主都會不厭其煩地發圖片給我看。這些舊的愛情信物存在愛情銀行里,既能有一個安全存放的地點,又不影響我和先生的感情,真是一舉兩得。
前兩天,朋友告訴我:“你也可以試著在你心里存你現在的愛情啊,譬如,他讓你開心,讓你感動的事,這是存款,他讓你失望,讓你落淚的事,這是取款。存款豐富了,取款減少了,這樣,你的婚姻才會持久。”
是啊,我眼睛突然一亮,愛情銀行拿到婚姻里,還真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的情感深處,都可以為親愛的他設一個專有的賬戶呢,情感存款是一個愛的溫習。自從在心里設了個愛情銀行后,我對先生的感激和欣賞,與日俱增,幸福感和幸運感由然而生,相反的,初戀的愛情信物,我已經很少再提要求看看了。看來,每個人都要學會使用愛情銀行,學會智慧地去愛。
[城市萬象】
表哥的苦惱
梅長釗 插畫 叔婆飯
“現在我完全被箍住了,一天到黑帶伢,隨哪里都去不了!”年前我去表哥家,表哥下樓送我,在門口的花壇邊的小路上停住時對我說道。表哥說話聲音一向很大,他一邊訴說,一邊輕輕嘆著氣:“每天最多只能把毛毛抱下樓未,到小區里轉轉,有朋友來約也都去不成了。”
表哥喜歡放風箏,讀小學時我就在曬臺街住所屋頂的木平臺上看過他放風箏,近年來我在江灘看過別人放龍頭風箏,一個個的小風箏用尼龍線從中心穿過,每個間隔一米,一個一個由手中逐個放出,像一條細龍或一條蜈蚣,長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在碧空中逶迤搖曳,引得下面仰頭觀賞的人嘖嘖稱奇。而去年在表哥樓上的一個小房間的桌上,我就發現一個這樣的龍頭風箏赫然閑放在那里。
表哥還喜歡攝影,他是工廠的工人,退休工資不高,卻花五千元買了一臺心儀已久的相機,惹得表嫂不滿意。我陪他們到南昌去看老家,或是到麻城龜峰山賞杜鵑,他都帶著他那高級相機不停地拍照,跟我講著各種專業的術語,且與對面來的攝影愛好者熱情攀談,評論各種相機的性能好壞或交換攝影心得,再揮手離去。
好久不能外出放風箏,不能與攝友外出攝影,表哥心中的煩惱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不久后,表哥卻向我們傾訴了另一種苦惱。
那是正月初五,表哥諸兄妹在三表姐家聚會,三表姐頭天打來電話熱情相邀。
表姐住在武昌湯遜湖邊的別墅里,餐廳與寬大的客廳相連,栗色長條實木餐桌的兩邊,坐著我和他們諸兄妹。好菜相助,大家邊吃邊聊家事,談興正高,忽然,默聽大家談話很久的表哥也發言了:“你們的年都過得熱鬧,我這個年過得太冷清了。”
“怎么回事?”大家急切問道。
“年三十夜飯后,她(表嫂)就回娘屋里去了,兒子他們一家也到岳母家里去了。”表哥戚戚讜道:“這幾天都是我一個人在家里,沒有一點家的味道。”表哥說完望著我們,一臉無奈與煩惱。
餐桌邊瞬間靜寂后,又如同一滴冷水濺進油鍋里爆開了。
沒有注意他們的談話,我驀地想起年前他對我的那段訴說,可事情為何不這樣看—和兒子、小孫子一大家人在一起,雖有些勞累,但一家人親情融融,正所謂“含飴弄孫”,天倫之樂,味道更好;而過年大家都走了——這不是小長假來到?快拿起相機,到東湖去拍照,此時那里各種花朵開得正俏。還有因帶孫長期未能去的親友家,這次趕快趁機走走瞧瞧,先前覺得勞累,這兩天休息一下不是也正好?
若能這樣看與想,豈不是會多點快樂,少些煩惱?
[戀物小組]
迷玉
阮小籍 插畫 叔婆飯
家里有一枚祖傳的玉佩,母親結婚時外婆傳給了母親。
那玉佩滑滑的、潤潤的,濃濃的綠意宛若秋天里一潭沉靜的深水。里邊有一縷淡淡的夢境一樣的血痕,靈性、奇特、神秘。
母親說,玉是有生命的,它一樣的有血脈,會呼吸。母親的話我當然不信,但卻沒未由地迷上了玉。
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這些年,街頭的珠寶店一家接著一家開,每次經過,我都挪不動腳步。但也只是看看而已,總覺得男人戴玉就像是老太太插花一樣,是那樣的不合適。然而,內心實在經不住玉的誘惑,溫溫潤潤的玉石,單是遠遠地看著,就讓人心靜如水。
傳說把玉埋在地下,如果遇到麗日當空,上面會生出煙氣,遠看則有,近看則無。曾在艷陽高照的午后,把母親的那枚玉佩埋進土里,看會不會生出裊裊的煙氣,結果當然是失望。
后來讀到李商隱的《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兩句,清麗迷蒙,讓人徒生出一種莫名的憂傷。有人說李商隱是為了悼念亡妻王氏才寫了這首《錦瑟》,有人說李商隱純粹是在描摹音樂。我更愿意相信前者,珠有淚、玉生煙,便是最好的佐證。
每一枚玉石的背后,都有一個婉約的愛情故事,最為經典便是《石頭記》了。說是在補天的石頭群里,那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外多出的一塊,日久天長,竟成了通靈寶玉,注定要來人間經歷一場情劫,因此才有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凄美的愛情故事。
小家碧玉,冰清玉潔,說的都是女人,所以才有美人如玉之說。穿金的女人太俗,也過于張揚;佩鉆的女人又太亮,給人炫耀之感;只有淺掛玉佩的女人,清麗柔婉,有一份內斂、有一份張揚,然而內斂中透出一種家境的殷實,張揚得又恰到好處。
男人一般不戴玉,因為玉太陰、太柔。即使戴也是在私底下,上不得場面,你見過西服領帶外邊再掛一塊玉的嗎?然而男人也有軟弱的一面,不信你到澡堂子里看看,男人十有八九都用紅線穿了戴著塊玉,很可笑的樣子,但也很可愛,因為這才是真實的男人。
玉是給女人戴的,然而,玉卻是給男人愛的。女人不必要買玉,應該由喜歡她的男人送,外婆傳給母親的那枚玉佩便是外祖父送的,外婆如生命一樣呵護著。玉石代表的愛情是相濡以沫,是患難與共,是白頭偕老,是忠貞不二。如玉的女人是家常飯,是粗布衣,沒有金子的光芒,沒有鉆戒的奪目,但卻貼身而又貼心。
[味覺記事]
溫馨無限苜蓿芽
任蓉華
周末,跟婆婆和兒子逛菜市場時,貨架上擺放的一把把苜蓿芽引起了我的注意,兒子也看到了指著問我是什么菜,怎么個吃法?我說它的名字叫苜蓿,不是蔬菜,而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牧草,是奶牛的主要飼料。“給牛吃的東西,咋擺在菜市場啊?”兒子皺起了眉頭。“還不是因為它比人吃的某些萊更好吃,更綠色健康唄!”正準備買一把苜蓿讓兒子嘗嘗鮮,昨天才去市郊“微旅”的婆婆攔住我,笑道:“先別買了,下午我領你倆掐苜蓿芽去,河邊有不少那!”
對于苜蓿,讓我記憶最深刻的當屬三年前去甘肅某縣采風時的畫面:山溝里遍野青綠的苜蓿,立足在小溪邊的,扎根于石縫里的;迎風挺直腰桿的,才從土里探出頭的;三片葉子的,四片葉子的,在和煦的春風里輕踮腳尖微微起舞,洋洋灑灑。這時的苜蓿,給牲畜作飼料還嫩得很,且鮮草含有輕微毒素,所以很少有牛羊放牧,更多是三三兩兩的當地鄉親手拿布袋,或蹲坐或彎腰掐苜蓿芽準備“吃春”。
所謂“吃春”,即在春天食用時令野菜。經過蒸制的苜蓿芽,比面條棵、薺菜、苦菜、灰灰萊、豬毛菜等野萊更可口,也更富有營養。其實,由于苜蓿類似韭菜一年可以收獲好幾茬,所以春夏兩季,甚至初秋均可食用。小時常聽家里的老人講,在那些青黃不接的歲月里,苜蓿不是用來采的,而是用來“偷”的,以往的大戶人家為了飼養牲畜,都會挑選一塊產糧最低的田地種植苜蓿,因為苜蓿不但耐旱耐堿,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夜半時分,餓的前胸貼后背的鄉鄰們,便悄無聲息地匯合成一群,挎著竹籃,到苜蓿地里去掐苜蓿,如果不被發現等滿了籃子便興沖沖地回家了,倘若被看地人發現了只能落荒而逃,據說為此而崴傷腳的還不在少數。
婆婆帶我們去的地方,果然長有不少苜蓿,淡綠的葉片隱在樹蔭下,或三五棵一簇,或稀稀拉拉一片。掐著苜蓿,最開心的當屬饞嘴的兒子,因為婆婆告訴他,苜蓿芽除了打濕后撒上面粉蒸著吃,還可以涼拌,或是揉在面里,搟成面條,烙成綠瑩瑩的餅子。掐了滿滿一方便袋時,我怕婆婆老是蹲著腿腳受不了,說不少了,這些夠了。婆婆說再掐一袋吧,鄰家的老嫂子常年高血壓,掐一袋給她送去,說不定能有所緩解。
回家路上,我們拎著兩大袋子苜蓿芽,一路閑聊一路歡笑。我想,這沉甸甸的苜蓿芽,帶給我們的已不單單是營養可口,綠色健康的時令美食,更是彌漫在家庭鄰里間的無限親情和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