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尤

其實跟黃波很早就見過。六年前還在大學工作那會兒,常去一家發型連鎖店,黃波的工作臺在我熟悉的發型師旁邊,因為他曾剪出一個特立獨行的女生短發而讓人印象深刻。當時就挺想認識,但他看起來有些距離感,再后來他離開了那家當時已有股份的店。
前兩年在熟悉的發型精品店里再看到他,很驚訝。
技術者的回歸
覺得他有距離感的人顯然不止我一人,他自己也認識清晰。有心理咨詢師的老顧客跟他玩兒游戲,得出的結果便是他不好接近。
這倒樂得他得未幾分清閑,有時間研究他的技術。
“純粹的技術派,但也很想學會經營的發型師”是他對自己的定位。他開店關店不止一次,每一次的開店都會積累不少客人,但在整體經營上總是不夠成熟。特別是2002年至2004年,武漢的發型圈兒經歷了大洗牌,小工作室被連串的連鎖店淹沒,很多發型師都選擇轉行。黃波雖然困難重重,卻因為太喜歡剪頭發而堅持下來。他說,從剛入行拿起那把剪刀,就從未想過要放下它。
有風浪太高的時候,那就回避一陣。沒有開店的兩年,熟客電話不斷,其中一位因為沒有黃波為她剪發,竟然慢慢蓄起了絲毫不適合的長發。但他學習或做培訓、接秀場,一直做著跟發型相關的事情,從來沒離開過這個領域。如今有信任的合伙人可以再一起開店,自己最愿意的就是為了客人,完全回歸到技術上。
流行元素永遠不是主體
他特別堅持一個理念:不以流行元素為主體,永遠更關注載體本身。把已經流行的元素硬搬到客人的頭上不是有本事的表現,讓每個客人都找到自己的時尚才是發型師該做的事情。
有一位跟他剪了十幾年頭發的女性,是他開第一家店子時認識的。她的短發在每次旅行或者聚會時,都會被人詢問是哪兒剪的。她有社會地位,總有人愿意請她去做頭發,但她只愿意自己掏錢找黃波打理。
對于這個發型,黃波并沒有覺得自己的技術多了不起。他認為只要是經過專業培訓并且有十年以上剪發經驗的發型師,剪發技術是沒有區別的,只是個人的理念不一樣,對同一款造型的理解不同。就跟不同人煮同樣的咖啡味道不同一樣。
大家喜歡他的剪發,因為利于打理。讓自己得到了改變,卻不用為了這個改變做更多的事情。當有人因為剪了一個發型,而相應換掉整個衣櫥的事例,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去應付的。他建議大家在弄頭發的時候穿最平常的衣服,發型師看到最真實的你,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