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na Jiménez Jaramillo
異常天氣并非地球獨有。與太陽系其他星球的劇烈天氣相比,颶風桑迪不過是一次搔癢。譬如,木星就正處在非常紛亂的氣象中。這個氣體巨行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流星雨:大量流星穿擦過該星球的大氣層,龐大的云體變幻多彩,即生即滅,好不壯觀!然而木星不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受異常天氣現象影響的行星。冰冷的甲烷雨、席卷整個星球的沙塵暴,以及極致高溫也困擾著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和它們的衛星。
持續300年之久的風暴,體積有三個地球大
這個著名的風暴氣旋,又名木星大紅斑,自從17世紀早期伽利略首次觀測木星及其行星至今,已至少存在了400年——很顯然,該風暴的歷史要長遠得多。科學們家猜測氣流物質中含有的硫化物致使風暴呈紅色,但是究竟何種成分促成了這種駭人的色彩,詳情仍無法知曉。在過去幾年里,木星上又形成了新的風暴:木星小紅斑,又稱紅斑,由木星南半球上三個較小的白色風暴系統合并而成。
右圖的小紅斑 ,自2006年被發現以來一直不斷增長,現在體積已接近地球大小——并且自身還刮起了時速400英里的暴風,小紅斑現在旋轉速度與它的長兄大紅斑一樣快。
超級甲烷颶風
在太陽系中颶風最強烈的海王星上,固態甲烷風暴以1200英里/小時的速度急速行駛——近似美國海軍戰斗機的最高飛行速度。然而,地球上最強烈的颶風風速也不過250英里/小時。諸如一種被稱作“滑板車”的快速移動的云層,會以每16小時便會繞海王星運動一圈。海王星的最高大氣層與海王星自轉方向相反,自東向西流動——這意味著海王星有著熔融狀態的內核,該內核由覆蓋在甲烷下面的、深厚的高溫云層構成。圖中展示的就是海王星大暗斑 ,與木星上的大紅斑有些相似——它們都是類似颶風或臺風類的急速氣旋性風暴。然而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結果發現:大暗斑也會在海王星的其他地方消失、再現。科學家們隨后做出推斷:颶風有可能是甲烷云層中出現的一個洞,類似于我們臭氧層中正在縮小的空洞。
硫酸雨
金星就像是身處濃硫酸世界的地球。它的大氣由濃厚的二氧化碳云體組成,這種腐蝕性極強的物質遇水就會發生爆炸。酸性物質從硫酸云中析出,但由于星球上的高溫,這些雨滴在降落地面之前便蒸發了。這造成了一些十分短暫的硫酸雨。
甲烷雨
土星的最大衛星泰坦,其云層結構和地形與地球極為相似。只是這顆衛星的大氣主要成分是甲烷。泰坦擁有一個類似地球水循環的甲烷循環系統。由于甲烷溶點大大低于水溶點(-295.6華氏度),于是甲烷獨霸了這個寒冷衛星表面分布的所有湖泊,當大氣中甲烷的含量達到飽和,就會落下“甲烷雨”。這個四處飄浮著有機分子、濃厚的甲烷云層很有可能為創造生命做好了準備——亦或早已孕育了生命。
干冰降雪
我們已經知道火星上存在著冰,火星北極冰冠及其他地方都有冰的痕跡。但在九月份,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勘測軌道器檢測到二氧化碳云團和降雪現象。這是迄今太陽系內唯一已知擁有二氧化碳降雪現象的案例。這張拍攝于2011年7月份(近火星夏季末端)的照片顯示,較暖的氣溫促使一部分二氧化碳冰冠立刻升華為氣體,在火星南極留下了一些形狀奇特、看似金邊鑲裹的干冰坑。
異常的巨大塵暴
由于干燥、多巖石、如沙漠般荒涼的表面,塵暴就成了火星上非常普遍的現象。塵暴能大到席卷整個星球,將大氣溫度提高30℃,并維持數周。圖中展示的塵暴盡管非常龐大,但持續時間不超過24小時。在火星北半球冬季末期,該塵暴沿著烏托邦平原上的季節性極冠蔓延開來。
龍卷風和塵卷風
春末的一個午后,一場高約半英里的塵卷風盤旋在多沙的火星表面。火星上的風受到太陽加熱火星表面引起大氣熱對流的驅動,這與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星球上的風成形原理是一樣的。每逢春季,火星距太陽最遠,球體受陽光照射量最少之時,塵卷風會無情地席卷火星表面,攜走新沉淀下來的沙塵。圖中這場寬30碼的塵卷風正在沿著火星北半球的亞馬遜平原區域渦旋前進。
氫風暴
這場風暴面積有地球表面積的八倍那么大,自2010年12月伊始便在土星上肆虐。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土星探測船—卡西尼號于在土星北半球拍攝下這張照片。在風暴強度達到最高時,每秒會釋放出10余條閃電。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的安德魯·英格索爾是處理這張圖片的“卡西尼”號成像小組的成員之一。他說:“土星為我們展示了雙極光現象。土星不像地球和木星那樣有著較為頻繁的風暴。土星上的氣象往往數年平穩不變,然后突然爆發。”
實際上,通過研究這些星球上駭人聽聞的奇葩天氣,如金星上的溫室效應和火星上的液態水,都有助于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氣候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