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大地

沿著迂回的黃河南下,從今日晉蒙交界的老牛灣,經(jīng)磧口古鎮(zhèn),過壺口瀑布,到昔日晉陜豫的門戶風陵渡,歷時五天,卻有穿越千年之慨。住窯洞、睡土炕;枕黃河波濤、聽壺口雷聲,這一趟山西黃河之旅,在乎山水,更在人情。濃縮成兩個字,難忘;還要我多加兩字?再來!
老牛灣大美黃河灣
明朝成化年間,今山西省偏關縣境內(nèi)的老牛灣,成了中原農(nóng)耕文明和蒙古游牧文明間的雙重屏障。一來這里有天塹黃河,將兩種生活方式完全隔開,二來明朝政府在黃河南岸建起了屯兵城堡,并將原有的長城防御系統(tǒng)加固。換個角度來看,說明了農(nóng)耕文明向邊陲地區(qū)的擴張。有黃河又有長城,故而老牛灣有“長城與黃河第一次握手”的美譽。
后來黃河水位下降,老牛灣的河汊一度干涸。上個世紀末,萬家寨水利樞紐建成,攔河聚水,老牛灣水位回升,水靜沙沉,泥漿般的黃河水,在這里居然清澈了許多。由于攝影愛好者的推崇,吸引了一批外地游客,政府和開發(fā)商看到商機,便搞起一些華而不實的目標,比如將古堡內(nèi)的原住民遷走,在伸向河灣的山崗上建起了“窯洞風”酒吧一條街。結果因為游客并不多,街市門可羅雀,商家又紛紛撤離。如今徜徉山崗、憑河而立,不但能懷古,還可撫今:一感昔日先輩屯墾戍邊的勇武艱辛,二感拍腦袋開發(fā)之幼稚可笑。
磧口鎮(zhèn)暗戀桃花源
繞過富庶的河套地區(qū),黃河沿著晉陜邊界一路南下。原本相對平緩的河流,在一個叫磧口的地方突然收窄,河水變急不宜行船,加之不遠又有壺口瀑布之險,所以,那些載著糧食、藥品、皮革和其它物品的商船,不得不在這里止步。商人們棄舟登岸,從陸路向東向南進發(fā)。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商賈輻輳、舟船車馬聚集之地,磧口鎮(zhèn)也成了黃河岸邊的重要碼頭。在晉商縱橫中國的數(shù)百年間,尤其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磧口曾盛極一時,因占盡地利而有“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名頭。后來晉商跟國運一起衰微,磧口鎮(zhèn)也逐漸沉寂,曾一度淪落到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窘境。
隨著旅游經(jīng)濟的飛漲,磧口逐漸為人所知,甚至開始登上“中國最受歡迎小鎮(zhèn)”的名單,這個黃河邊上枕水而居的小鎮(zhèn),終于有機會向世人展示它曾經(jīng)榮耀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