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敏來
“經濟”是什么?經濟是研究稀缺的學問,從來都是以稀為貴。在世界性地遭遇農業人才短缺、人力資源出現斷層,70億人口嗷嗷待哺一日三餐必須保證時,做個農夫,會是一個有前瞻性目光的智慧選擇。
當然,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農夫也絕不是刀耕火種時的簡單勞動者,能讓未來農業黃袍加身的不僅是可能的市場需求,更是未來此行業的從業者肯定具備的綜合素質與要求——不但要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全面的種植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市場判斷能力和風險意識,以利于現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品牌化。所以農藥英才網的調查結果是:與政府關系密切的人、掌握市場的人、有農技專長的人、企業老板、承包大戶、熱愛農業的人、普通的農民,這七類人是未來種地的人。
現實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早在2009年中糧入股蒙牛之后,又有2011年8月的北京糧食集團與匯源果汁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涉及糧油食品深加工、畜牧業、有機農業推廣、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的新聞。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策,以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的經營新思路,并借助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已經引發了一股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種植業)的新潮。
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2.7億畝當中,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面積為2800萬畝,比2009年增加了115%。流入工商企業的耕地絕對數量雖然有限,但占流轉總面積的比例已達到10.3%,且呈現快速上升勢頭。
尋找更簡單又更有利的工作,是符合勞動均衡化原理的,而農業生產不但要考慮生產,還要考慮經營管理,考慮政策、考慮市場、考慮天氣,相對于打工來說,目前的農業更是復雜勞動,這就是當前為什么大量精壯勞力流入城市,流向了工業,“38、61、99部隊”成為農業生產主力軍的原因所在。誰來務農?是現實殘酷的拷問。已有學者提出“必須抓好(農業)資格準入制度的建設”的觀點,因為只有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過程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才能提高農業的地位和利于政府對農業的扶植、監督和管理,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獲得社會平均利潤,新一代職業農民能獲得較高收入,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還勞動者真正的光榮和相匹配的社會尊重。唯有這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才能是一個被翻頁的歷史標簽,未來的農夫一樣可以開著跑車風馳、在米芝蓮餐廳優雅就餐。那一身龍袍hold住的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
浙江綠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聯想控股名譽董事長柳傳志、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網易CEO丁磊都不約而同地跨行業進入了新農業領域投資,只是巧合嗎?那就太單純了。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最為基本的資本貨物及生活資料產品必須立足于國內生產加以解決,其中的微妙和厲害不言而喻。特別是全球化資本的無孔不入——最近10年來,美國一些生物公司和農業投資公司開始搶注生命專利(DNA Property),它們通過一些轉基因實驗來改變物種構成 (如大豆或某些花卉),并搶先注冊專利,來壟斷農業生產和市場。這意味著以后中國農民將不能自由交換種子,專利權的買賣將為國際資本創造巨大利潤。毫不夸張地說,這就是今天殖民主義的全新形式,它不僅影響農村地區,亦將波及城市生活,所以國家政策支持和財物傾斜于農業那是再自然不過了。
當谷歌聯合創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搖身一變,成為在實驗室里培育牛肉這個項目的財務資助者的新聞還真不能一笑而過, 農業的變革只怕是陳橋兵變,兵不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