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垚
“與其讓那些大公司販賣我的數據賺錢,倒不如我自己把自己給賣了。”基于這樣的出發點,一位名叫Federico Zannier的美國人為此在眾籌平臺Kickstarter發起了一個項目——A bite of Me,叫賣3個月里他積攢下7GB的數字軌跡。而他眾籌的項目是把出售個人數據的收益用來開發一個 iPhone App 和 Chrome 瀏覽器上的擴展程序,這兩個應用的目的就是收集并分享個人數字軌跡,繼而讓用戶掌握自己的數據所有權。
現在,Zannier的數據已經賣到1100美元。可問題是,大數據時代的公司們將無數普通個體的無意義舉動匯合起來后可能會得到一個預測的消費模型,那么單獨或者極少量的數據是不是也同樣具備研究價值?
“如果大家都像我這樣做的話,我想那些賣家們就會直接向我們購買私人數據了。”按照單獨Zannier的想法,這個項目的意義在于把數據所有權提上議題。
同濟大學法律系專家認為:“個人數據的所有者是數據的生成體個人,個人數據的所有者并非不能與別人分享數據,而是必須在明確自己的權利與數據使用人的義務的前提下,獨立自主地處置個人數據。”但目前法律對用戶數據的財產性沒有明確規定。
據統計,目前大數據所形成的市場規模在51億美元左右,到2017年,此數據會上漲到530億美元。如果注定要在大數據時代失去隱私,那么能從“出賣自己”中拿到直接的甜頭自然是更好的。比如在類似Google、Facebook運用你的數據賺大錢的時候,你能主動做點什么,已經有創業者關注到個人數據的管理和分享項目。
網上隱私和信譽管理初創企業Reputation.com提供的產品可以幫助個人和公司在互聯網和各種專有數據庫上尋找有關自己的信息,付費后客戶還可以讓 Reputation.com 刪除相關信息或記錄。
這家網站還將推出一項名為“消費者電子資料庫”的新功能,如果用戶將特定的個人信息分享給一些有需要的公司,就能獲得特定的折扣和特別待遇。比如讓航空公司了解你的收入情況可以換得積分并在下次飛行時獲得升艙待遇。
另一家提供個人信息存儲的初創企業Personal的關注點也是幫助用戶核對和重用數據,比如建立一個基礎設施,讓用戶選擇性地與其他公司分享數據從而獲得折扣等好處。用戶可以用 Personal 賬號與其他公司連接,然后控制該公司可訪問的數據內容和訪問時間。
Personal聯合創始人兼 CEO Shane Green認為未來的營銷市場將會越來越往基于用戶許可的方向發展。對于用戶來說,擁有對數據信息的自主權,不但可以提高公眾對私人數據的興趣,也可以為廣告商和消費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