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怡


宜信公司創始人兼CEO 唐寧第一次和人民大學信用管理專家吳晶妹教授談創業P2P的想法時,吳晶妹說:“你是海歸吧?”
“沒有數據的時候談不上個人信用,更談不上價值。”作為最早涉足小額信貸的公司之一,自2006年創立宜信以來,唐寧見證著中國信用管理的改變。最近,吳晶妹索性邀請他去人大為學生講授信用管理相關的課程。更多因為他的課程而對金融感興趣的人大學生,也開始到宜信實習了。
7月20日,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更為革命性的“存款利率開放”也將提上日程。看到這一消息后,好貸網創始人兼總裁李明順立即轉發說:“今天最大新聞,沒有之一!”
利率市場化意味著,依靠信息匹配成單的互聯網金融生力軍們,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銀行在面對同業競爭的同時,也面臨著跨界競爭,競爭的力度會隨著管制的逐步放松而更加激烈和觸發實質。
同樣在7月,央行開始對5家重慶開展業務的“人人貸”公司發起了整肅活動。在此之前,“人人貸”模式的信貸公司都更像是生活在真空地帶的一個群體,因需而生,卻因為國內信用體系的不成熟以及眾多進入者經驗的匱乏,導致風險與需求一并爆發,以至于眾人的目光不得不聚焦于此。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指出:“此次的整肅可能是管理部門釋放的某種信號。過去監管部門一直沒有出手,現在一些打著P2P名義做并不是P2P業務的公司,確實集聚了很多風險,其中首要的風險是可能違規違法。”
然而,縱然風險猶存,但是由于強烈的市場需求,大批P2P小額信貸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林立而起。只是,在信用體系和行業機制都尚不健全的當下,P2P行業還需要摸索前行更長的時間。
P2P平臺爆發
小額信貸行業上演“千團大戰”
“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大量社會性借款需求的同時,也因為存款利率管制,不能滿足存款人更高的利息需求,形成錢多和錢少并存的局面。幾個因素交疊下,‘夾縫中的金融必然興起,無論何種形式的P2P,民間借貸,乃至信托、私募股權等相對正規的金融機構,都是典型的‘夾縫金融。”德弘資產陳宇這樣定位P2P。
如今,國內從事網絡借貸公司的約1000余家,既有人人貸、拍拍貸這樣的“純線上”的借貸平臺,也有宜信這樣的線上、線下并舉的小額借貸公司。它們將擁有閑置資金的個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牽線,以一定利率將資金借給其他有借款需求的個人的民間借貸模式,平臺只起中介作用,不直接參與資金的運作。這種被認為“是民間資金融通的有益嘗試”, 2006年開始進入中國,在銀根收緊和實業對資金需求日益高漲的夾縫中,這種網絡借貸模式由于流程簡易、手續費低廉、利率相對合理而得以迅速發展。
進入2013年來,40家網貸公司日貸出金額在6000萬~8000萬元,借入人數在400~600人,推算年交易金額約500億元。安信證券2012年底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到2013年底,P2P網貸平臺的成交規模或可達600億元。“人人貸”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中。
著名互聯網專家、隆文互動營銷研究院院長于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至少持續了20年的貨幣超發,致使當前多余的錢在市場中亂竄,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流動性泛濫對經濟和社會的危害日益凸顯,資產泡沫和高通脹反作用于宏觀調控政策,經濟政策開始面臨持續的被動收緊壓力。執行貨幣從緊的信貸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小企業以及個人信貸難的問題。急需資金者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民間借貸,與往年同期相比,典當行、小額貸款業務大幅攀升。但是,這種借貸貸款利率普遍較高,往往讓一些亟需借貸的人望而卻步。于是,網絡借貸以其快捷便利等諸多特點進入人們的視線。”
然而,與之并存的風險也從未減少。2013年4月,上線僅一個月的P2P網貸企業眾貸網發布公告稱其已破產。之后,有消息稱“安泰卓越”停止運轉,上百萬資金被套;“優易網”突然“跑路”,2000多萬瞬間蒸發;淘金貸突然無法登錄,負責人失去聯系,其在第三方支付賬戶的錢全部被提走,損失數額在100萬以上。
處在旺盛發展期的眾多中小微貸企業,似乎卯足了勁要上演一出當年“千團大戰”戲碼。只是不知道當潮水退去,是否也如當年的團購一樣,大多數人在裸泳,穿著褲衩的不過寥寥幾家。整個過程中,創業者、投資人付出了代價,很多用戶也要跟著這些裸泳者交“學費”。
國內外信用環境有別
P2P前景樂觀但需謹慎
2%~3%,這是唐寧給出的宜信平臺風險違約率的數值。
自小微信貸企業誕生以來,有關其高風險的擔憂就從未斷絕過。對此,《哈佛商業評論》認為,P2P借貸將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即便在國外,P2P也起步不久。英國2003年、美國2006年才出現P2P公司。對這種發自民間的創新探索,出現問題不可避免。然而國內外信用環境的不同決定了風險的不同。
據悉,英國現在是監管部門通過行業聯盟進行監管,美國是三大征信局,以及諸多輔助性征信機構等提供大量數據,而且美國的數據都有聯網,且公民都有信用等級,一旦出現信用缺失很容易就被發現。但是在國內僅有一個類似于征信局的機構,缺乏這種信用環境。因此“人人貸”網站并無法真實完整地掌握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商業計劃和資金使用,因而對如何避免信用風險缺乏有效手段。
“作為網絡借貸平臺,我們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一旦出現風險,能盡力幫助出借人做追討,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借方依然無法還款,那責任還是在出借人。”宜信CEO唐寧認為作為中介平臺,企業更多的責任是在服務而非追責。
此外,信息的不透明也會引發行業風險,拍拍貸創始人張俊透露,“高收費、高利率的前提是不透明,這正是民間借貸的一個突出問題。國外小微借貸平臺LendingClub將所有的貸款和投標記錄放在網上,供監管機構甚至用戶下載Excel文件進行研究分析,這就是透明化的極佳案例之一。現在P2P行業的很多問題,如資金左右手互搏、攜款跑路、被監管部門叫停等狀況,都是由于不透明引起的。透明化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如果不做,未來必然要交學費。”
和民間金融一樣,“人人貸”模式目前處于各個監管部門的灰色地帶。在實際操作上,由于這種模式只需要在工商注冊一個公司,就可以進行網絡借貸業務。而工商、金融等法律法規對“人人貸”的準入資質、信息披露、內部管理等未作要求,也未明確具體的行業主管部門。因此長期以來,“人人貸”公司都處于無人監管的真空地帶。作為從業者,張俊也希望“政府能早點出臺相關政策規范行業”。
事實上,政府已經在行動,央行對5家重慶開展業務的P2P公司發起的整肅活動已經揭開了整治的序幕。張俊也認為,“監管機構很聰明,如果新事物的出發點是為了完善金融服務鏈條,他們會給出空間讓企業發展”。
“整體而言,未來的環境是一種謹慎但樂觀的狀態。”宜信CEO唐寧認為,這是小微信貸未來的狀況。
在改革年代,政府的角色往往更多是通過法律來“合法化”業已存在的實體組織。P2P是市場力量推動的產物,反映了金融服務的真實需求。P2P行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金融服務的空白。僅今天上半年,通過拍拍貸平臺完成的融資規模就為3.9億元,不良率為1.2%。借款規模單筆從1000元到40萬元不等,截至目前,撮合成功的最大一筆借款額度為40萬元。如果不是存在真實需求,P2P行業不可能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正在為科學發展和包容性增長貢獻越來越多的正能量,所以互聯網金融不可忽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多個場合表達自己對互聯網金融的認可,“在誠實守信的前提下,一切有利于包容性增長的金融活動、金融服務,都應該受到尊重、受到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