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籽沙糖橘因其無籽、皮薄、味甜、化渣、品質特優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存在采收期集中、不耐貯運、不適宜加工等缺點。2007年進行柑橘品種資源調查時,在廣東省清遠市佛崗縣民安鎮從化圍村‘無籽沙糖橘園中發現了1株樹形、果實、產量與‘無籽沙糖橘基本一致,只是成熟晚1個多月的變異單株,隨后連續2年進行了復選。經過多年多點區試和品種比較試驗,該品系性狀穩定,農藝性狀優良,與‘無籽沙糖橘相比,具有晚熟30天以上、葉緣缺刻明顯等特征。2013年1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命名為‘華晚無籽沙糖橘。
1 品種特征特性
樹冠半圓形,枝條開張,無刺或刺不明顯。葉片橢圓形,葉緣缺刻比‘無籽沙糖橘明顯?;ò咨?,5瓣,直徑2.5~3.0厘米,花藥12個;子房淺綠色,近圓形。果實扁圓形,橙黃色;頂部平,頂端淺凹,柱痕呈不規劃的圓形;果皮0.15~0.20厘米,油胞凸出明顯,密集,似雞皮,易剝離;單果平均質量45.0克,可溶性固形物14.43%,總糖含量11.40%,總酸含量0.38%,維生素C 232.0毫克/千克,瓤瓣8~10個,彼此間易分離;汁多,化渣,清甜而有蜜味;單果平均種子數2.0粒以下,種子卵圓形,表面有棱紋。種植3、4、5年平均株產分別為18.3、28.6和40.3千克。結果樹一年抽梢4次,主要是夏梢和秋梢,結果母枝以秋梢為主。結果樹春梢2月上中旬萌芽,2月底至3月初現蕾,3月中下旬盛花,3月底謝花,開花前后第1次生理落果,謝花即停止,少量落果;5月上中旬第2次生理落果。果實12月上旬開始轉色,1月下旬至2月上旬成熟。
2 栽培技術要點
耐寒性和耐旱性較差,適應廣東中部及中南部‘無籽沙糖橘產區種植。選擇水源充足的平地和有灌溉條件的山地建園。不能與有籽品種混種,選擇枳殼作砧木,采用窄株寬行,延長封行時間。結果樹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收果后至現花蕾前,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高鉀復合肥,石灰及過磷酸鈣;第2次在7月中旬進入穩果期后施。在謝花10~15天后噴1次赤霉酸,隔15天噴第2次。環割環剝保果在謝花后30天進行,環割1~3次,隔15天割1次,枳殼砧視結果情況割1~2次,結果多的割1次,結果少的割2次。易感染柑橘黃龍病,其他病蟲防治方法同‘無籽沙糖橘。
秦永華1,葉自行1,胡桂兵1,2,李谷雨1,陳杰忠1,林順權1,2(1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廣州 510642; 2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據《園藝學報》2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