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吉清
曾經看過一部叫《盲山》的電影,女大學生白雪梅被拐賣至深山,給當地一個老光棍做老婆,從此過上暗無天日的生活。盡管她想方設法逃脫厄運的魔爪,卻總是功虧一簣,村民們非但不施以援手,反倒成了幫兇。最后,她被警方解救出來,她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那里。
銀幕上驚心動魄的情節并非虛構,現實比電影還要殘酷。“男子10歲被拐成黑戶,25年后尋到父母恢復戶籍”,“16歲聾啞女孩被拐進賊窩,每天任務是偷1000元”,“女孩相親路上被拐 ,20年間嫁了三任丈夫”……這些最新消息,暴露出人口拐賣犯罪的猖獗程度。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時稱,過去5年,檢方起訴拐賣、收買婦女兒童犯罪嫌疑人18752人。這只是被提起公訴的數據,鑒于這類案件受害者的特殊性、作案手段的隱蔽性,以及跨區域犯罪帶來的偵破難度,和實際發生的被害人群相比,這不過是冰山之一角。
人不是商品,不可以買賣。無論是拐賣還是收買婦女兒童,都是侵犯人權、違背人倫的嚴重罪行。被拐兒童或是死亡,或是傷殘;被拐婦女或淪為人妻,或被逼賣淫;失去幼子和妻女的家庭或在尋親路上傾家蕩產,或因骨肉分離陷入絕望。這一幕幕人間悲劇,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拐賣犯罪屢禁不止,和重男輕女、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有關。一些人為延續“香火”,寧愿通過非法手段買來兒子或能生兒子的婦女。面對嚴格的人口政策,認定“多子多福”的人們,不吝重金購買別人的孩子。一些地方性別比失衡,男孩多過女孩,意味著若干年后將有很多男性無法找到配偶,這成為拐賣婦女的推手。
世界各國都對拐賣犯罪處以重刑。美國規定,販賣14歲以下的兒童,判處無期徒刑;販賣14至18歲的青年,判處至少20年徒刑;殺死或試圖殺害被販賣者,則處以無期徒刑。日本于2005年修改了《刑法》,將人口販賣與誘拐視為同罪,加重了刑罰力度。在我國,凡以出賣為目的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以死刑。
為何如此高壓態勢,仍遏制不了拐賣婦女兒童的多發狀況?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法律嚴懲了拐賣者,卻對收買者打擊不力。買方市場依然在重金“懸賞”購買婦女兒童,有了旺盛需求和高利潤,拐賣者自然敢鋌而走險。
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了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其中第二款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強行與其發生性關系的”,應定強奸罪;第三款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非法剝奪、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有傷害、侮辱等犯罪行為的”,應分別以非法拘禁罪、故意傷害罪、侮辱罪論處。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兩款嚴厲的懲罰都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為何?因為,第六款同時又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愿,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一句“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讓非法收買者沒有幾個獲罪的,無形中助長了買方的囂張氣焰。正因如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強烈建議刪除第六款的規定。
實現“天下無拐”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多項措施鏟除這一社會毒瘤。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重視法律的威懾作用。唯有加重刑罰力度、打消收買人的僥幸心理、加大對買方市場的懲處力度,才能從源頭上根除此類犯罪的發生。也唯有對收買人嚴罰重判,才能在懲罰犯罪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抑制潛在犯罪的發生。
拐賣會改變受害者的一生,這種傷害又是不可逆的。我們呼吁,對這類犯罪,要用坐牢斷了購買者的念頭;要徹底取締買方市場,堅決摧毀拐賣婦女兒童的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