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淵



環境人像顧名思義是環境與人的畫面組合,“環境人像”就是“環境”加“人像”。不管你認為人像重要還是環境重要,人與環境融合是環境人像成敗的關鍵。下面分享下我對環境人像擺拍的理解。
器材的選用
個人認為雙機雙鏡比較方便拍照,以免“延誤戰機”。鏡頭選用:我個人比較極端,一支14mm或24mm廣角另加一支200mm定焦。如果只有變焦,我也只用150mm以上焦段,能有效壓縮人與環境的距離感,拉近遠景與人物的關系,更好地把人融合于環境之中。
秘訣一:使用廣角鏡頭
在有限并且是無退路這種比較“極端”的拍攝環境使用,超廣角可以將環境中大部分的空間吸納進來,更好表現地理地貌。但應該盡量避免把人物放在畫面邊緣。因為超廣角的透視畸變可以把人物過度拉長或壓矮。把人物臉部盡量安排在畫面靠中間的地方是明智的選擇,臉以外的其他部位被透視變型還是容易被觀眾接受。
當然不是只有沒退路的唯一的環境之下才可以使用超廣。超廣角獨有的近拍特性,貼近人物拍攝的同時產生遠近透視感,突出3D立體視覺。拍出極具張力的和大氣的效果。總而言之,無論哪種環境之下,一幅好的環境人像作品必須有獨特正確的構圖方式,好的攝影師應在追求自己個性的同時充分考慮自身作品生命力。
秘訣二:使用長焦鏡頭
在空曠的大自然環境中使用長焦拍攝人物,經常與被攝者有著幾十米的距離。這段距離可以使被攝人物緊張的心完全放松,完全忘記攝影師的存在。
人物將內心融入環境之中,情緒能夠完全表現人物的性格,也能凸顯出當時的環境,更好地做到人景合一,甚至于凸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由于被攝體距離照相機非常遙遠,從而產生了扁平的透視效果,拍攝距離往往更為遙遠。事實上,我正好需要這種扁平失去細節層次空間感,這樣的環境人像照片,人與環境更為融合。
長焦拍攝還有一個好處,人物無論安排在畫面的哪個角落,鏡頭的變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可以盡情構思選擇畫面中的前景、中景、遠景,隨意擺放人物也不用擔心變形。
不過長焦遠程拍攝也會給拍攝工作帶來一定的溝通問題,所以高音喇叭或者對講機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