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林
我們評價和紀念毛澤東,離不開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這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領導下,由鄧小平、胡耀邦同志主持起草的一份劃時代的文獻,奠定了全黨和全國對毛澤東評價的重要原則和堅實基礎。
鄧小平抓住“最核心”問題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如何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成為全黨和全國關注的一件大事。如何評價毛澤東晚年仍然堅持的“文化大革命”,又成為評價毛澤東的焦點。
1979年10月30日,胡喬木、鄧力群在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傳達了鄧小平同胡耀邦、姚依林、鄧力群的談話:中央常委研究,準備為明年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和后年十二大做準備工作,起草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決議,現在就著手,明年底六中全會討論通過。鄧小平宣布,決議的起草工作在中央常委領導下進行,鄧小平主持,胡耀邦、胡喬木、鄧力群組織實施。胡喬木負責起草工作,鄧力群負責組織和交流工作。
1980年2月,起草小組拿出了第一份提綱。提綱分五個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文化大革命”和第四部分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是重點。鄧小平看了提綱,3月19日第一次找胡耀邦、胡喬木等人談起草小組的提綱。他說:“中心的意思應該是三條:第一,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不僅今天,而且今后,我們都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第二條是對建國30年來歷史上的大事,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評價。第三條是通過這個決議對過去的事情作個基本的總結。這個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平反的決定傳達下去以后,一部分人的思想相當混亂。有的反對給劉少奇平反,認為這樣做違反了毛澤東思想;有的則認為,既然給劉少奇平反,就說明毛澤東思想錯了,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對的。必須澄清這些混亂思想。”
4月1日,鄧小平再次找胡耀邦等人談話,補充指出兩條:“總起來說,1957年以前,毛澤東同志的領導是正確的,1957年反右派斗爭以后,錯誤就越來越多了”,“講錯誤,不應該只講毛澤東同志,中央許多負責同志都有錯誤……不要造成一種印象,別的人都正確,只有一個人犯錯誤”。
以后起草《決議》的過程證明,鄧小平一開始就抓住了《決議》“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評價,而且有預見性地指出了要警惕兩種錯誤傾向。
6月27日,鄧小平看了第一稿后找胡耀邦等人談話,一針見血地指出:“《決議》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來。我們一開始就說,要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現在這個稿子沒有很好體現原先的設想。”他強調說,重點放在毛澤東思想是什么、毛澤東正確的東西是什么這方面。晚年錯誤要講,但是要概括一點,要恰當。他還說,單單講毛澤東的錯誤不能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
當時,有傳言說,這個歷史決議只是暫時維護團結用的,將來要翻案,要全面否定毛澤東。8月10日,鄧小平同胡耀邦、鄧力群談話說:“所謂有些人將來要翻案,無非是翻主席功過的案。只要我們把主席的功講夠了,講得合乎事實,我看翻也不容易翻。至于他的錯誤,太明顯了,但畢竟是第二位的,有這句話就行。”鄧小平還說,“錯誤不止是主席一個人有。五七年反右,我就是個積極分子。‘大躍進,總理、少奇我們這些人也發熱嘛,也相信畝產多少多少斤。”
4000名高級干部參與討論
9月10日,起草小組寫出第二稿,采取主要講正確方面的寫法,大大加強了正確評價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分量。第二稿印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人會議討論修改后,10月拿出第三稿提交黨內4000名高級干部討論,討論焦點集中在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上。
“文化大革命”雖已過去幾年,但有不少遭受打擊和沖擊的人感情偏激,出現了一些對毛澤東嚴厲批判甚至否定的言論。
鄧小平看了部分簡報,敏銳地發現了討論中的偏向。他嚴肅、尖銳地指出:“關于毛澤東同志功過的評價和毛澤東思想,寫不寫、怎么寫,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找警衛局的同志談了一下,他們說,把我前些日子和意大利記者法拉奇的談話向戰士們宣讀了,還組織了討論,干部、戰士都覺得這樣講好,能接受。不提毛澤東思想,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評價不恰當,老工人通不過,土改時候的貧下中農通不過,同他們相聯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過。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掉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
“現在有些同志把許多問題都歸結到毛澤東同志的個人品質上。實際上,不少問題用個人品質是解釋不了的。即使是品質很好的人,在有些情況下,也不能避免錯誤。紅軍時代中央革命根據地打AB團,打AB團的人品質都不好?開始打AB團的時候,毛澤東同志也參加了,只是他比別人覺悟早,很快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到延安時候就提出‘一個不殺、大部不抓。
“這個《決議》,過去也有同志提出,是不是不急于搞?不行,都在等。從國內來說,黨內黨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個東西來,重大的問題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國際上也在等。人們看中國,懷疑我們安定團結的局面,其中也包括這個文件拿得出來拿不出來,早拿出來晚拿出來。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陳云支招:
與黨史60年聯系起來寫
4000人討論的后期,胡喬木總結了討論中的18條意見并進行說明,同時安排改定第四稿。由于受討論中少數言論的影響,起草小組寫出的第四稿仍然加重了寫毛澤東錯誤的分量。1981年2月,起草小組寫出第五稿,調子有所提高,刪去了“國民經濟被拖到崩潰的邊緣”等說法。
鄧小平看了后,感到仍然沒有解決問題,他尖銳地指出:千萬注意,不要把30多年的歷史寫成黑歷史。如果這樣,產生的效果就會使人們痛恨我們的黨,痛恨我們的決議,痛恨我們寫決議的人。
究竟如何才能既寫透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性質,又肯定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這是個難題。
1981年3月24日,鄧小平去醫院看望陳云。在談話中,陳云提出把中共建國前后60年歷史聯系起來寫的意見,使鄧小平長久思考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鄧力群去見陳云,陳云在四次談話中更加詳細地談了他的看法:“有了黨的整個歷史,解放前解放后的歷史,把毛澤東同志在60年中間重要關頭的作用寫清楚,那么,毛澤東同志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面,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據;說毛澤東同志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說毛澤東思想指引我們取得了勝利,就更能說服人了。”
胡喬木在第六稿基礎上按照陳云的意見組織修改,1981年3月底拿出了第七稿。4月初,送彭真、徐向前、鄧穎超等幾十位老同志審閱,大家普遍肯定了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的評價,認為比較恰當。
鄧小平看過后,又提了些意見,要求盡快改好。他說目的有三條:一是樹立毛澤東思想和毛主席形象;二是分清是非;三是不再爭論,團結一致向前看。
1981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開幕。鄧小平在開幕會上發表了講話,他滿意地說:“總的來說,這個《決議》是個好決議,現在這個稿子是個好稿子。這個稿子是根據一開始就提出的三項基本要求寫的。現在的稿子,是合乎三項基本要求的。”
鄧小平最后總結說:“總之,中心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還是錯誤是第一位?第二,我們32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績是主要的,還是錯誤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團,還是光明是主要的?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這些錯誤是毛澤東同志一個人的,還是別人也有點份?這個決議稿中多處提到我們黨中央要承擔責任,別的同志要承擔點責任,恐怕這比較合乎實際。第四,毛澤東同志犯了錯誤,這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犯錯誤。”
會議經過十天討論,充分肯定了這個決議稿,也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此后,又修改出第八稿和第九稿。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一致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對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經驗教訓作了科學的總結,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作出正確的結論,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時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證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
(王煒、李云貴薦自2013年7月22日《新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