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冉
一個小小的編制,代表著福利,代表著穩定。被編制捆綁的青春,該在何處安放?
被“編制”的青春
如果不是父母的“強硬建議”,從海外留學歸來的李曉做夢也不會想到,她的職業生涯將從一名城管做起。此前,她已經找到了一家小型外貿公司,能在商場上發揮所學商科知識。然而,剛公布的公務員考試結果卻將一切打亂了。
原本,李曉只是“試試看”。在父母的催促下,報了一個招錄人數較多的城管職位,但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能考過,更沒有想過自己要去從事城管,“這與我的專業所學和職業規劃根本不相符嘛”。
然而,當得知女兒考中的消息后,父母顯然“不淡定”了。面對猶豫不決的女兒,他們開始了輪番教育:
“5000多人報考,只錄取50人,錄取比例還不足百分之一,千辛萬苦考上了,怎么能放棄?”媽媽苦口婆心。
“這次招的是有編制的,你知不知道一個編制有多重要?你知道編制意味著什么嗎?”爸爸言之鑿鑿。
或許,現在的李曉還不能切實體會到編制的“含金量”,但她最終還是決定聽父母的話,去城管大隊報到了。因為她注意到在報名應聘的人群中,不乏來自復旦、上海交大、浙大等名校的碩士,甚至還有兩名博士。“他們都來報考,這個職位這么搶手,應該有它的好處吧。”李曉說。
年輕人,到“編制內”去?
曾幾何時,大批“編制內”人士扔掉“鐵飯碗”,形成波瀾壯闊的“下海潮”。然而,今天的年輕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大批畢業生視考入“編制內”為最有進取心的表現。
有統計顯示,自2009年以來,每年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數都超過100萬,2013年更是達到了156萬,最熱崗位的招錄比竟然達到了令人咋舌的8436∶1。除了公務員隊伍,央企和事業單位也成了熱門,大學生對戶口、穩定、福利的追求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去創新和創造的激情。
不可否認,有不少年輕人懷著一腔熱忱,希望通過進入公務員隊伍,實現自己經世治國的政治理想與抱負。但如此熱衷于“編制內”,更多恐怕是源于對編制“含金量”的向往。收入穩定、有社會地位、高福利、享受公費醫療、子女入學優先,甚至一些機構還能提供內部經濟適用房。不必擔心所在行業的景氣與否,也不必理會外界經濟環境的風云變幻,編制很多時候是與之捆綁的社會資源的代名詞。
編制引發的不公
所謂“編制內”和“編制外”,在我國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
由于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管理嚴重滯后,目前不少地方的事業單位人員編制都是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核定的。為滿足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事業單位被迫大量編外用人,超編現象十分普遍,一種新的身份意識——“編內”與“編外”人員的身份差異在日益強化。由于編制管理改革沒有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進行,編制問題已經成為制造就業歧視的主要原因。
僵化的人員編制管理已經成為限制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妨礙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層次問題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就業公平和民生基本保障。在相同的部門干著同樣的工作,“編內”和“編外”的工資差距可能有幾千塊錢。一個掃了幾十年大街的老伯,因為沒有編制,等到60多歲掃不動了,只能回家繼續種地……沒有真正經歷過“編制外”的痛苦,大概不會體會到一個小小的編制到底意味著什么。
也正因編制有如此魔力,2012年,哈爾濱環衛系統向社會公開招聘457個環衛工勤崗位,就吸引了一萬多名報名者。在進入最終競爭的7000多人中,約3000人擁有本科學歷,還有29名碩士生。“有編制,能落戶”是最大的吸引力,一個參與競爭的研究生聲稱“死也要死在編制內”。
“穩一代”失的是勇氣,
缺的是安全感
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中定義年輕人應有的氣質:“如朝旭初陽、如初生的虎犢、如活潑的戲文、如春前的青草、如海洋中不斷增生的珊瑚島。”而如今的中國年輕人,顯然缺乏這樣的朝氣與魄力。他們大多數不敢闖,不敢拼,只想拿到一個有終生保障的“鐵飯碗”。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年輕人走出校門,尋找的是青春和理想的安放地,是價值實現的空間。但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不少年輕人尚未起步,便想著如何安葬青春理想,托付人生。媒體把努力擠進體制內的年輕人稱為“穩一代”,這絕不是國家之幸。面對越來越多的“城管碩士”“大學生掏糞工”“本科生清潔工”,我們僅僅是苛責他們“饑不擇業”嗎?是什么讓他們非要進入“體制內”才感覺安全?
“我們又何嘗想求穩?年輕時誰不想拼搏一把?但是往哪拼?向哪搏?”一位參加多次事業編制考試的年輕人對“穩一代”的評價感到“憤憤不平”。正是當前社會房價、物價空前提高,而就業機會較少,且編制內外的巨大待遇差距,讓年輕人不得不選擇進入“編制內”。
“編制熱”還折射出我國的教育危機。畢業生的科學精神、競爭精神逐漸喪失,功利的價值觀、貪圖穩定安逸的生活取向,成為引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驅動力,這也是追求編制的“穩一代”形成的原因。
人才流動,
打破“編制束縛”是關鍵
編制,就像一堵墻,一道屏障,人為地割裂著現代社會,而且與開放的社會和市場經濟越來越不合拍。一個成熟、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機會的社會,上升的階梯不是一處,而是比比皆是。“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內”,這種讓公民只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就業環境,顯然是不成熟不健康的。
當人們都熱衷于擠進“編制內”,人的才能和創造力被配置在非生產性的再分配領域而不是生產性領域,必將弱化社會的創新能力乃至影響未來的經濟增長。因此,打破公務員手中“鐵飯碗”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廣東、廣西等一些地區也先后進行了探索,部分實行了公務員聘用制,將“終身制”變成“合同制”,將“鐵飯碗”變成“瓷飯碗”。
其實,這也是中央一直以來堅持的改革方向。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都在不斷深化改革,努力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消除編制內外的不同待遇,鼓勵人才平等競爭、自由流動。最大限度地為人才提供公平、健康的環境,才能讓年輕人自由選擇在“編制內”或“編制外”追逐夢想,讓所有勞動者依靠勤勞、智慧和勇氣共享發展機會。
從整個經濟社會環境來看,只有從經濟結構轉型、社會保障、福利兜底、價值選擇等角度著力,年輕人才可能多元認識職業價值,去往更自由開闊的職業天地。如果有一天,大家發現在“編制外”能找到很好甚至更好的發展機會,有更好的經濟回報,那么,“死在編制內”的狂熱,也就會自動淡出人們的視野。
(摘自《中國青年》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