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東
智能手機打敗PC機,是因為更貼近人體便于操控?但相比眼鏡、手表甚至是衣服,手機已經不夠貼近人體了。在人們還沒來得及為移動互聯網市場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或許另一片戰場又要被開辟出來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穿戴式技術只停留在概念領域。不過,部分穿戴式設備近期已經從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有市場機構預測,2017年,可穿戴式無線設備市場將由2011年的2077萬臺增長到1.695億臺。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可以幫助你找到想去的地方、展示你收到的短信、告知天氣狀況、在夜空中查找星座、管理你的音樂與視頻,以及具備其他許多功能。據悉在今年年底就將開放一般民眾訂購。
谷歌眼鏡配備有雙核OMAP處理器,運行Android 4.0,支持Wi-Fi、藍牙和GPS,但是不支持蜂窩網絡。
谷歌眼鏡配有常見的感應器,包括陀螺儀和加速器,可以追蹤用戶臉和頭的朝向和角度。通過連接安卓系統智能設備,用戶可以觀看視頻、使用對應的應用、導航、閱讀電郵、瀏覽短信、查看股票實時行情,從用戶眼鏡中看到的視像相當于三米處62英寸的大屏幕效果。
很多人認為,谷歌眼鏡實際上被打造成了一部新型的獨立電話,而基于谷歌眼鏡所帶來的顛覆性的交互體驗,很多人也樂意把谷歌眼鏡視作谷歌定義下一代電子設備的核心產品,盡管其在數據連接、用戶生活習慣上依然面臨著種種挑戰——畢竟,科技必須社交化,不能讓用戶脫離現實世界。
其實國內也有類似谷歌眼鏡的設備,比如中國兵器集團旗下的北方奧雷德研發的可穿戴式電腦“EYETOP掌控者”。EYETOP實現了高清播放、看電子書、上網沖浪、QQ聊天等功能,能清晰辨別最小6號大小的字體,還可以根據眼睛的近視遠視程度進行適應,并針對臉型提供瞳孔距離的調節。
健康為先
實際上,在個人健康和醫療管理領域,穿戴式設備的應用打了頭炮。
目前這類設備的出貨量主要集中在以消費為導向的運動、健身和保健市場。比如:對日常跑步數據進行跟蹤,判定老年人的跌倒是否造成了傷害,報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測醫院病人的心跳速率等。
GE醫療和飛利浦等醫療電子公司正參與其中,國內東軟熙康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腕表。
美國耐克公司最近大力宣傳自家產品“燃燒手環”,戴上后會自動偵測使用者在鍛煉時所燃燒的熱量,并與熱門減肥應用“減掉它”合作,將資料同步上傳到該應用,方便用戶隨時進行體重管理。
戴在手腕上不算什么,那么穿在身上呢?目前已經有創業公司把科技整合到紡織品中:將電子零部件結合到柔軟的布料上,便產生了“智能服飾”。
智能服飾的主要應用范圍目前仍在監控醫療與鍛煉上,比如有適合盲聾疾者戴的手套,能夠將短信內容翻譯為“指點字”,通過手套振動,讓這些用戶感覺到。
但同時智能服飾也有可能會擴大到娛樂層面——這個時代相當多的科技突破都是因為人們的娛樂需求而產生的。比如,拍拍衣袖就可以調低揚聲器的音量,隨時改變身上衣服的顏色,甚至隨時更換T恤衫上面的圖案或字樣。已經有一家創業公司開發出一款牛仔褲,可以讓用戶更新臉譜網的狀態,并通過裝配藍牙功能,讓這款牛仔褲可以與智能手機進行交流,根據位置信息更新狀態。
擁抱人體
再往下發展,怕是真要把芯片“縫入皮膚”了,但現在還沒到那么驚悚的時候。先看看下面這些動向——
谷歌正在研發高端的“智能手套”。指端上有攝影機、羅盤、陀螺儀、時速表、其他動作探知器以及處理器、記憶儲存卡和無線通訊的配備。而智能手套的應用有無限可能:操縱電腦界面、增強視覺效果、定位導航,醫療人員可遠距離觸診,只要動動手指就可點擊虛擬鍵盤等。
微軟研究院也開發了用于跟蹤手部動作,改進虛擬探索的腕帶式數字系統,通過將紅外激光、攝像頭和擴散器結合起來,制作出能探測佩戴者個人手指運動的數字手指。
蘋果也沒閑著。蘋果正與英特爾合作,計劃于今年推出iWatch智能手表。iWatch能通過藍牙與iPhone或iPad互通。蘋果還描述了可利用內置電池和該配件上的太陽能板來供應電力,該專利涉及彈性屏幕,是蘋果iWatch的必備技術。
許多人認為,蘋果、谷歌和微軟都開始相信穿戴式設備將成為未來趨勢(正如PC讓位于移動設備),而且將力爭成為穿戴式設備時代最有力的支持平臺。
(摘自《壹讀》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