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志成


在人類文明史上,印刷技術的發明居功甚偉,而我國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發明國,在當代電腦激光排版技術發明前,承載人類文明的書籍典冊,都是靠傳統的印刷術來印制的。在卷軼浩繁的文獻典籍中,吳越刊刻的佛教典籍璀璨奪目,光耀古今。
五代吳越國時,杭州的佛經雕版印刷興起,著名的雷峰塔藏經堪稱佛教典籍的精品。吳越王錢弘俶仿效古印度阿育王鑄造8.4萬個小佛塔即阿育王塔,同時雕印8.4萬份《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入塔。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時,發現塔磚圓孔內藏有該刻本,用白綿竹紙印刷,卷首有三行題款:“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弘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入西關磚塔……”據后世記載,忠懿王錢弘俶還曾雕刻金銀書《大藏經》一部共5048卷,供奉于梵天寺。當時凈慈寺第一代住持永明延壽曾印刻大批佛經、咒語、佛函,據稱僅佛經就刊印43萬卷之多,惜均無傳世。這些佛經是我國最早的佛經刻本,史稱“浙本”。
北宋時,杭州雕版印刷業獨步天下,不僅為朝廷秘書省、國子監刻印了大量書籍,而且兩浙西路、東路的地方刻書業也興盛起來,佛教經典開始大規模雕版印行。宋太宗效法唐太宗故事,設譯經院,詔令梵僧譯經。為不致中斷,詔令京城選拔幼童50多人送譯經院學習梵文,成為宋代漢籍佛經譯師。與此同時,佛教經典開始大規模整理刊印。北宋有四次規模較大的官私刻印大藏經?!秷A覺藏》曾流傳到海外東瀛,一藏近江國管山寺,一藏山城國天安寺。天安寺本清末楊守敬從日本購回,名曰《資福藏》,4000余卷,宋刻本,今歸中國國家圖書館。另外,日本南禪寺也有藏版,高野山寶壽院也藏有宋版《湖州思溪圓覺禪院新雕大藏經律論等目錄》二卷,京都大學圖書館藏有《安吉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大藏經目錄》二卷。這是吳越地區第一波刻經高潮,反映出當時佛教之風盛,經濟之富庶,雕版印刷技藝之發達。
南宋時杭州為行都所在,官、私、坊刻書事業大為發展。臨安城內棚北大街、眾安橋修文坊、太廟前私人書肆林立,刻印工匠技術純熟,紙墨工料多選上等,許多雖系“書棚本”,但仍不失刻印精美之作,出現了陳氏、尹家、郭家、榮家等著名的刻書鋪。近人王國維《五代兩宋監本考》載,宋代監本有182種,其中大半為杭州刻印,大部分為宋版書中之佳品。除臨安刻書最多、最精之外,浙江其他地區如紹興、寧波、臺州、嚴州、嘉興、湖州、溫州、衢州、婺州、建德等也都刻書,留傳后世。這就為佛教經籍的刊刻提供了更加成熟的技術和物質條件。
元代吳越刻經當推杭州“普寧藏”。北宋末年僧清覺(1043—1121)創立屬于華嚴宗支派的白云宗,到元代白云宗所轄余杭縣大普寧寺住持道安組織刊刻大藏經,稱為《普寧藏》。該藏基本上是依據《圓覺藏》復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細致,裝幀古樸典雅。
在明朝,吳越地區刻經仍相沿不絕。以杭州別稱“武林”冠名的《武林藏》,是明初永樂二十年(1422)前后杭州眾安橋楊家經坊刻印的,為磧砂本或洪武本的復刻本,可惜今僅存殘本17卷,為9種經籍的零散卷冊。千字文編次,摺裝本裝幀。其中兩卷卷末刻有韋陀像,一卷附“釋迦說法圖”扉畫一幅,近似南宋刻本《磧砂藏》所附的扉畫。經卷字體較《永樂南藏》本肥大。中縫都刻有施刊人姓名,大都冠以“杭州施主”字樣。卷末還印有“杭州在城大街眾安橋北楊字經坊印行”長方形牌子。相傳此前曾有方冊武林本的雕造,未見有流傳的印本,所謂方冊,可能即此摺裝本。該經直到1982年才被發現,雖系殘本,卻是杭州所刊,彌足珍貴。
明朝中期吳越地區刊刻的又一大藏經是著名的《嘉興藏》。明萬歷十七年(1589)開雕于山西五臺山,3年后遷于余杭徑山,后又分散于嘉興及江蘇吳江、金壇等地募刻,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集中印刷于嘉興楞嚴寺。除了改變歷來佛經沿用的摺裝式裝幀為輕便的線裝書冊式外,主要是在續藏和又續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內容包括疏釋、懺儀、語錄等?!都闻d藏》是中華大藏經諸種版本中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是自明末至清初由幾代僧人歷經200年刊刻完成的《大藏經》。民族出版社和北京慈航經典《嘉興藏》編輯顧問中心組織專家學者經過7年整理出《嘉興藏》的全部收書目錄。經過10多年的發掘整理,于2008年完成重輯與影印工作。這是《嘉興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足本全書的形式面世,被列為國家古籍整理“十五”重大項目。
吳越地區不僅雕造佛經,藏經也代代相傳,成為傳統,各大寺院通常都建有藏經閣,典藏佛經和高僧著作。如梵天寺供奉有碧紙銀書《大藏經》一部5048卷。至于元明清時期吳越寺院的經藏,就更加豐富了。
此外,吳越地區僧史著述稱著全國,這些出于江浙僧人之手的佛史著作,均為研究中國佛教史的基本資料。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佛教人物傳記《高僧傳》就是上虞慧皎所撰。爾后,道宣繼之為《續高僧傳》,又為《釋迦氏譜》,并纂輯自南北朝至唐的相關佛教文獻而為《廣弘明集》以及唐代佛教經錄專著《大唐內典錄》。至宋代,有德清人贊寧著《大宋高僧傳》、《大宋僧史略》,奉化人普濟在各種燈錄的基礎上撰成《五燈會元》。南宋時良渚沙門宗鑒依仿正史體例而撰《釋門正統》,為現存最早的天臺宗專史。稍后四明(寧波)天臺宗僧人志磐又依其體例、廣其規模而為《佛祖統紀》,堪稱紀傳體佛教史之巨著,享有盛譽。元代有吳興人覺岸撰《釋氏稽古略》,為編年體佛教史著。明代又有天臺山慈云寺沙門如惺撰《大明高僧傳》。
吳越地區乃我國東南佛土,浙江自古號稱“文獻之邦”,佛教經籍刊刻之盛和藏經之富,足以說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