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倩
在2013紐約藝術博覽會上,有一對中國父女的展位熱鬧非凡。展位上參差地擺放著中國史前文化風首飾,絡繹不絕的國外游客圍觀他們的展位,壯碩的父親用流利的英文解說,小小的女兒安安靜靜地坐在展位一角,時不時露出天使的微笑。
父親叫韓冬,是北京798的一名首飾設計師,把帶女兒當做自己的生命常態;女兒叫三三,今年1歲,到哪里她都跟著父親,是父親的小影子。
帶著孩子去參展
“我的寶寶可是國際寶寶,剛滿1歲就跟著我出國到處參展。”談及帶孩子參展這件事,韓冬滿是驕傲。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出門是多么耗費體力和心力的事情,更何況是帶到遙遠的國外去工作。且不說辦理幼兒出國的手續多么繁瑣,單幼兒在國外的護理和適應能力問題足以令諸多人放棄這么做。
可是,韓冬絲毫不理會這些,相反,他從未考慮過離開孩子獨自去參展。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就沒有離開過韓冬。而去國外參展,理所當然也是要帶在身邊,盡管當時孩子才剛學會單字表達。
強壯的漢子抱著小小的人兒,來到了繁華的國外大都市。聯系酒店、布展、聯系客戶、解說……所有的工作,父女兩人一起完成。分工不同而已,爸爸負責做每件具體的事情,小人兒負責禮貌地給各個國外友人遞上天真的笑容。
有時候小人兒待在這滿是“鳥語”的陌生壞境不耐煩了,奶聲奶氣地叫:“爸爸,爸爸,玩!”韓冬馬上會意,女兒是要自己陪她玩一會兒。于是他馬上停下與客人的交談或者手中的事情,和女兒說說話,逗逗樂,一直等到女兒同意他繼續工作,他才會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我并不覺得帶著她是負擔,更多的是甜蜜,并且她也能早早地見到外面的世界,至少將來她會是個藝術眼光寬闊的孩子。”談及自己的藝術育兒經,韓冬如是說。
“別看她小,幾乎去每個國家,那里的人可能不大理我,但是對她絕對是熱情似火的。”談及帶著孩子出國的事情,韓冬最驕傲的是孩子受國際友人歡迎的程度,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蓄謀已久的奶爸夢
早在16年前,韓冬還在北京服裝學院裝飾專業學習的時候,他就把未來的生活目標定為當一個職業奶爸。促使他做這個令人大跌眼鏡的決定的主要事件是母親的突然離世,這讓他重新思考母與子的命題。母親親歷親為的照顧給了他強大的內心,讓他強烈地希望把母親愛的方式傳承下去。畢業后,他輾轉到中央美術學院和西祠胡同工作。前者讓他覺得自己的時間控制在別人手里,奶爸夢最終會成為炮灰;后者讓他覺得孩子如果在那里長大,最多就是個首飾商人品行。
一直到北京798,韓冬才覺得是給自己未來的孩子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他發現,798聚集的都是真正的藝術家,每個人為自己的追求而創作。他想到,自己未來的孩子在這里受著大藝術家們的藝術熏陶,不成為藝術家,至少也能成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
再到后來,在798,韓冬遇到同為設計師的愛人雯雯,談及未來的生活理想,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未來的孩子要自己親自帶。
到這時,韓冬夢想的實現已經有了地利人和,只缺天時。
奶爸生活融入首飾世界
2011年的夏天,一個盼望已久的孩子在妻子腹中開始孕育。女兒的到來給韓冬帶來無窮的創作靈感,他仿佛找到一個恣意表達對母子情感和生命看法的契機。
韓冬說,孩子一來,自己的奶爸夢想就開始實現,他給她喂奶、拍嗝、把大小便、穿衣服、洗澡、哄睡覺、逗她笑……每一個細節都深深感染著自己。有時候是許久想不到該做個什么樣的首飾的時候,逗一逗女兒,她可愛的一個動作就能激發自己去做一個有孩童神韻的作品;有時候是在創作過程中,他把女兒放在旁邊,做累了抱起女兒給她換個尿片,女兒舒服后露出一絲不經意的笑容也能啟發自己做出全新的設計。
韓冬這個時期的作品處處是孩子的印記。一枚題為《母與子》的胸針,用古玉面具、宋代汝窯瓷片、銀、木拼合而成,整個造型呈母子兩人緊緊依偎的親密美態;掛飾《我是誰》,是用古玉面具、貝殼、紅木組成的,活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孩童,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著世界,又仿佛在向世界追問自己的本源;掛飾《蓮蓬》,用紅木、彩色珍珠、玉石、陶瓷珠子構成,旨在表達蓮蓬孕育多子的蓬勃生機;掛飾《天成之作》在淺色木頭中鑲嵌著水晶,意指母親孕育生命時無以言表的幸福和歡樂……
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得到了許多國內外藝術家的認可,并被邀請去國外參展。可是,他說,這些作品的意義只是留存了他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記憶,別無其他。
于是,現在,他和客人之間經常會發生這樣的對話:
“韓老師,我要訂做一枚寶石戒指,想明天來你工作室談具體的細節。”
“對不起,明天我要帶我的寶寶去兒童樂園玩,請問您能改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