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娟
固態、液態和氣態是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當溫度發生改變的時候,物質可以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物質各種狀態間的變化叫作物態變化。
一、熔化和凝固
物態變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將冰塊放入飲料中,不久冰塊化成了水,而飲料的溫度降低了,可見。物質在熔化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冬天。將一杯熱水放到室外,過一段時間后,杯子里的水凝固成了冰塊。其溫度變得和室外溫度一樣,可見液態物質在凝固成固態的過程中會向外放出熱量。
例1 下列所描述的現象中,屬于熔化的是( )。
A.鐵塊熔成鐵水 B.濕衣服晾干
C.河水結成冰 D.沸水上方出現“白氣”
解析:判斷物態變化類型的關鍵點是準確判斷物質變化前后的狀態,鐵塊熔成鐵水,物質由固態轉化為液態,是熔化過程,濕衣服晾干,衣服當中原本是液態的水變成了氣態的水蒸氣。是汽化過程,河水是液態,結成固態的冰,是凝固過程,沸水上方出現的“白氣”,是水蒸氣上升遇冷形成的小液滴,即從氣態轉化為液態,屬于液化。
答案:A
例2 夏天吃冰棒時,剛出冰柜的冰棒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遠低于嘴唇的溫度,當其與嘴唇接觸時,使嘴唇上的少量水放熱____,與冰棒粘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解析:先判斷物質變化前后的狀態,嘴唇上的水是液態,剛出冰柜的冰棒溫度很低,當它與嘴唇接觸時,液態的水結成冰,變成固態,發生的是凝固現象,凝固放熱。
答案:凝固
二、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應用
生活中有很多利用到物質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1.工業鑄造,鑄造銅器的時候一般是先將銅塊高溫加熱使其熔化為銅水,然后再將銅水澆到模具上,等銅水凝固形成我們想要的形狀的器具。
2.利用物質在熔化的過程中需要吸收熱量,在凝固的過程中需要放出熱量,在北方的冬天,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們通常會在菜窖里放幾桶水,就利用了水在凝固結冰的時候會放出熱量,使窖內溫度不會太低而凍壞蔬菜。
例3 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的司母戊鼎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我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重832.84 kg,鑄造此鼎的過程中包含的物態變化有( )。
A.汽化 液化 B.液化 凝固
C.熔化 凝固 D.凝固 液化
解析:司母戊鼎的制作過程是很復雜的。它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然而,其基本的過程還是先將銅塊熔化成銅水再由銅水凝固而成。
答案:C
學即用,練一練:
1.古代有些宮殿中。有許多空心銅柱支撐著宮殿的屋頂,夏天走進宮殿會感到冷氣沁人,原因是空心銅柱中裝有許多冰塊,由于____使溫度降低,所以宮殿里很涼爽。
參考答案:1.冰熔化吸熱
責任編輯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