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印刷企業是加工制造產業,無法掌控定價權,難以擁有自有技術和自有品牌。但是,審視印刷企業的產品,無論是平裝或精裝的書籍,還是報紙、包裝盒、個性化影集、博客書籍,乃至趨向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衍生品、高仿真復制品等,都并非實用性的快速消費品,而是富有內涵的精神性文化產品。
印刷企業若能建立與其文化產品匹配的環境、氛圍,乃至風格,既是展示企業文化形象、詮釋文化產品內涵的需要,更可望籍此塑造出企業的品牌。
營造印刷企業的文化環境,就是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恰恰是在印刷業較為困難的當下,凸顯了文化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說,如果企業能研發文化產品,將逐步實現印刷企業的轉型升級。
讓我們先從文化環境說起。印刷企業的會客室最常見的風格是黑色,即沉穩的商務型風格,若能注入文化內涵,例如轉換成明式書房樣式,就會給人煥然一新、清新雅致的感受,更能彰顯出企業的文化品味。對于行政大廳的會客室而言,如果能懸置半透明平展式卷簾,既能體現格調,又能充分保證私密,也不完全使之與行政大廳“隔離”。
印刷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院子或大廳的墻壁大做文章,建立客戶的“產品墻”、企業展廳、印刷歷史微縮展等,可實現美化環境、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形象等多重目的。
如果企業有條件且產品的層次相對較高,可以考慮建立文化會所。例如,在圣彩虹公司的產品結構中,包括中國古代書畫名家的高仿真復制品。從書畫藝術品收藏、欣賞、交流的角度審視,擁有一個有品味的文化會所或展覽館必不可少,為此,圣彩虹在白領聚集區——朝陽區百子灣建設了文化會所,并邀請知名的設計師做設計。會所營造出古典并充滿禪意的環境及氛圍,展示了許多由公司策劃研發或傾力制作的充滿文化底蘊的書籍、仿真古畫、文化衍生產品等。該文化會所將帶動圣彩虹品牌層次的提升。
光有“形”,還遠遠不夠,尚需有“神”。當下,設計及產品研發逐步成為印刷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力。印刷企業宜將“設計部”提升為“設計空間”,即實現產品設計環節平臺化,將辦公、展覽、研討等功能盡納其中,同時可邀請美術、藝術或出版機構專業人士在此舉辦設計研討會或藝術沙龍。通過平臺空間的藝術氛圍,激發設計師的創意和靈感;通過平臺舉辦的活動、聚集人氣、提升知名度……加速由產品向商品的轉化。
擁有高水準的設計隊伍,即為開展產品研發奠定了基礎。下文所舉例的產品,都得“靈感”于中國的禮品需求,例子中無論是贈送的“禮品”或銷售的“禮品”,本質上并無區別。
眾所周知,中國是盛行送禮的國度,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探親訪友、嫁娶、喬遷、過壽等,都離不開禮品。禮品中以“吃喝禮品”居多。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逐漸崛起了數量龐大的經濟相對富足、受教育程度高、有品味的中產階層。他們“不愁吃喝”,卻缺乏“精神享受”?!拔幕Y品”在體現贈者品味的同時,更潛移默化地與受贈者在精神上進行了交流,為共贏式合作筑造了橋梁。
節假日到來時,有的企業忙著到市場上花重金采購禮品,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例如被大家所詬病的“過度包裝”,不少人受贈后根本拆都不拆,將之轉贈。張林桂著作《潤物細無聲》中摘錄了他原任職的公司自制“文化禮品”的細節:①中秋節到來時,他們“自制月餅”,在選料、包裝、設計上傾注心思,到市場上采購了少糖少油的材料,自制月餅;購買了小竹籃并在“籃蓋”貼上方形的自制紅紙,還書寫了一首原創的贈友人的詩歌,送給客戶后,大受好評。②此外,公司送給客戶的掛歷,以張林桂先生的攝影作品設計而成;公司的便簽套裝是利用印刷時搭邊印出來的產品,一組4本,每本印刷的內容分別是唐宋元明清的詩詞,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而且又富有文化內涵。
圣彩虹公司通過與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當代知名藝術家合作并得到其授權,應用現代技術,把藝術名家作品通過數字真跡技術制作成不同風格的版畫,既可作為禮品也可作為陳設品。不妨設想一下:一幅意境高遠的古代山水畫懸掛于家居、辦公室,既可顯出主人的清逸瀟灑,又可顯出主人寧靜致遠的品格;而一副宮闕殿宇琉璃瓦頂的畫作懸掛于公司的大堂,則能托起公司的價值;還可制成小巧、精致的文化衍生產品(見備注),在茶具、絲巾、筆記本乃至鐘表等生活用品上,也可品味藝術名作的神韻。試想,到底是“送禮就送腦白金”?還是送一幅價格千余元的吳冠中的江南水鄉的高仿真畫,更有品味、更讓受贈者欣喜呢?
備注:“文化衍生品”:應運物質日益富足轉而渴求品位及陶冶情操、滋養心靈的現代人需求而生,是指策劃及制作方,在獲得版權所有者授權后,通過對文化藝術品或其中的某些元素進行精煉或延伸設計,并使之與具有實用或典藏等價值的產品相結合所產生的在產品主體圖案、器型或包裝與其原型產品有所區別的可滿足消費者對藝術品欣賞延伸的高附加值的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