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王巍溪
有機農業是指在動、植物的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維持農業生態系統持續穩定。
20世紀20年代,有機農業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有機農業快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后,發展中國家有機農業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2010年,全球有機農產品銷售額為591億美元,調查顯示,北美和歐洲有機產品的銷售額占全球市場的96%,中國所占比重僅為2%,預計到2015年,中國有機農產品產值將達248億~594億元。中國有機農業市場每年保持約30%的速度增長。有資料顯示,中國將會成為繼歐盟、美國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市場。
盡管如此,中國滿足有機農業生產的環境并不優越,諸如水、土壤等環境要素,需要精心選擇才能達到有機農業的標準。有機農場運用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作物輪作、綠肥、堆肥、選擇合時作物、設置農田覆蓋物等,以控制水土流失,促進生物多樣性,并加強土壤的健康。這些技術普遍應用的好處,除了蟲害防治、土壤保護和改善、施肥、幫助授粉、節約用水等,還有利于農場長遠發展的生態健康。
在有機農場的地理區域選擇上,應選擇隔離地區,以避免一般化學栽培噴灑農藥的污染。為防止上游的污染源導入灌溉水,有機農場的水源以獨立使用為原則;否則,應鉆深水井,抽水灌溉,以免上游化學農藥及肥料成為污染源,污染有機農場土壤。同時,也要考慮土壤是否殘留毒物。基本上,選擇一個與外界有天然屏障隔離,有獨立水源,且未遭受污染的土地,用來經營有機農場,是最省事的辦法。但是這樣的條件,在我國并不容易找到。退而求其次,則需要建構人為的屏障,例如用高大的綠籬來阻隔外界的污染源,但仍需相當的隔離距離。
隔離不只要注意防止空氣和水源的污染入侵,也要防止雜草種子、病蟲害及有害生物,諸如福壽螺的入侵,所以在入水口及出水口處應設法裝置紗網,可減少雜草和病蟲害的防治費用。
有機農場的土地在耕種前要有至少3年的轉換期,種植過程中,完全禁用化肥、殺蟲劑,全部依靠人工方式組織除草。此外,有機農場的空氣質量也很重要,尤其是有畜牧產業的有機農場,盡量選在風口地區,空氣質量較好。
在選擇土壤土質好的農場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有機肥來補充土壤的營養。補充土壤中營養元素最好的材料,當然是腐熟的有機質堆肥和綠肥。堆肥和綠肥中除含有機碳源,可以供應土壤微生物充足的食糧外,有機質肥料還含有豐富而均衡的氮、磷、鹽基及微量元素,對作物根系的發展以及植株的生育,有重要的作用。
堆肥是最好也是最環保的肥田物質,有機農場應該自己制造堆肥。可用的材料包括殘枝落葉、茶渣、咖啡渣、菜屑、果皮等,均可用來制造堆肥。作物殘株加上一些動物糞肥充當氮源,添加少量石灰,并加上少許天然林木下土壤,當作微生物來源,調整含水量至60%~70%,堆積一定厚度,在通氣情況下,即可制造很好的堆肥。通氣良好的情況下,腐熟過程的高溫,可以消滅有害的病原菌及雜草種子。堆肥制造過程一定要注意材料的調配,適度氮源的供應,堆積的高度,以及適時翻堆通氣,以便好氣性細菌發揮作用,在良好的腐熟過程中發生高溫,以殺滅雜草種子及病原菌。
種植豆科綠肥,在開花期前翻耕入土,可以有效增進土壤肥力。在土壤中養殖蚯蚓是最好的方式,蚯蚓以有機物質為食物,將其分解,再以擬糞形式排出,有助于產生土壤團粒構造,改善土壤排水通氣性,并提供養分,蚯蚓產生的酵素也可以提高細菌的效率,促成新鮮有機質腐熟及礦質化。許多天然有機物質,包括魚粉、骨粉、血粉、海藻粉、草木灰、豆粕、腐熟的動物糞肥,都是很好的肥田物質,有助于維持土壤中豐富而均衡的養分。
有機農業的種植中,有效的病蟲害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場主只能使用天敵、水旱輪作、動植物殘渣等自然的方式防治病蟲草害或維持地力。農場主需要深入了解害蟲的生命周期和相互作用。有機蟲害防治主要控制害蟲(如昆蟲)、真菌、雜草和疾病,方法包括允許一個可接受的病蟲害水平、引進一些能對抗病蟲害的有機體、選擇合時作物、作物輪作和機械控制(如陷阱)。
2012年7月,我國正式實施了新版的《有機產品認證規則》,新版的認證規則對有機產品的生產、認證、監管更加嚴格。對于新規則,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主席安德魯·盧稱為“世界上最嚴的標準”,直接后果就是對有機產業進行洗牌。業內人士預測,新規則出臺后的幾年,我國陸續會有60%的企業達不到標準而遭到淘汰。但同時,對于有機農業的長遠發展有利,更多嚴謹、誠信、有雄厚資本的企業將介入這一產業領域。更有專家大膽預測:中國有機農業的黃金十年即將到來。所以,提高有機農業的生產效率,促進有機農場的精細化管理,有助于我國有機農業健康發展,借產業起飛的良好契機實現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