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拴恩
氣象與農業關系密切,合理地利用氣象知識,可以做到趨利避害,實現農業豐收、農民增收。近幾年來,由于農村對氣象科學知識相對缺乏,以至在經濟活動中不考慮天氣氣候與氣象災害而造成經濟損失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重視和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幫助農民了解和掌握各類氣象災害常識以及防御措施,是新形勢下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初步建立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空間天氣、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業務和科研體系,氣象監測、預報、預測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村防災減災、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由于農村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為薄弱,我國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80%以上發生在農村,農、林、牧、漁業是受天氣氣候影響最大的行業;近年來,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占整個農業GDP的15%~20%,遠高于自然災害損失占整個國家GDP的比重。
調查發現,雖然近年來氣象部門在服務三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實踐,但當前的氣象服務工作仍不能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求。主要體現在:氣象服務能力不強,氣象綜合探測、預警能力不足,氣象服務的針對性不夠、覆蓋面不廣,氣象信息的傳遞能力有待提高,農民缺乏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
在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氣象部門責任重大、機遇難得、大有可為。因此,我們應堅持把普及氣象科技知識作為新農村建設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任務,加強重大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預報預警服務,通過宣傳普及農業氣象科技、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等知識,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氣象部門應有的貢獻。
二、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形成系統工程
當前,氣象科普隊伍主要集中在氣象部門,氣象科技人員本職工作繁重,難以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加上氣象科普經費來源不穩定,制訂的一些加強氣象科普工作的具體措施,往往因經費不到位而難以組織實施。氣象科技的宣傳教育沒有形成定期化、制度化,缺乏長效機制,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
(二)模式不夠合理
目前開展的農村氣象科普活動模式是單向的傳播過程,農民是被動接受者。這種方式,由于雙方沒有互動,農民缺少真正參與的過程,往往會因為無法掌握農民心理特點和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提供的科普內容就不一定符合農民的“胃口”,常常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未能滿足農民新需求
當前農村氣象科普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未能滿足農民新需求。主要表現:一是缺乏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當前我國農村生產經營多樣化,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呈現個性化特點。而當前氣象部門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眾化氣象服務產品,難以滿足農業生產個性化特點所要求的精細服務產品。二是內容單一化。單純的晴雨、空氣溫度、濕度和風要素氣象信息已難以適應農業生產管理要求,如果將普通天氣預報與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等服務信息綜合加工,將氣象與農情信息緊密結合,取長補短,比一般天氣預報更加明確、具體、針對性強,便于農業生產實際應用,會更受農民歡迎。
三、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對策
堅持氣象科普服務三農,制定3~5年規劃,要有總體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安排和落實氣象科普宣傳教育各項任務。建設氣象科普服務三農示范工程,可結合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和氣象科普示范工程同步進行。對涌現出的氣象科普典型進行宣傳推廣,起到帶動示范作用。結合“3.23”世界氣象日、法制宣傳月、安全生產月、科普活動周、“12.4”法制宣傳日等,集中一定時間,組織氣象科技人員、鄉鎮氣象信息員,采取各種形式,開展氣象科普宣傳活動,形成氣象科普宣傳的轟動效應。
氣象科普服務三農示范工程,要注重與氣象科技助農工程、農村中小學校防雷工程、文明生態村建設、扶貧助困等工作相結合,面向廣大農民群眾、農村中小學生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力爭做到服務指導深入田間地頭,需求調研進村入戶,科普宣傳有陣地。
要走到田間地頭,向農民朋友贈送氣象知識、雷電災害防御安全知識和《氣象信息員手冊》,推行農村氣象服務制度,“點對點、面對面”地為農業大戶開展有針對性的精細化、特色化、系列化、全程化的氣象服務。要根據當地農業的特色,選取有代表性的主導農業、特色農業的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大戶,了解他們的不同需求,建立檔案,形成農村氣象服務聯系制度。要與煙草、農業、水利等單位聯合開展專項氣象服務,并舉辦氣象及農業氣象知識講座;縣氣象局工作人員與鄉鎮農村氣象信息員分片包干,結對落實氣象服務;通過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為聯系戶提供天氣預報、農用氣象預報和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等氣象信息,專人指導農戶有效利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開展生產活動;針對農業大戶免費贈閱科普讀物,促使其盡快掌握并應用氣象科普知識,達到致富目的。
圍繞推進城市和農村服務均等化,建立掌上氣象臺、鄉鎮信息終端、農村氣象直播系統、氣象應急流動廣播系統,建立農村氣象預警電子屏,多渠道發布氣象服務產品。農村氣象服務產品準確性、覆蓋面和時效性與農民的需求差距大,產品種類少,適用性、針對性不強,已成為制約氣象為三農服務的瓶頸問題。針對農村氣象服務的薄弱環節,加強基層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把推進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向農村延伸作為創建工作的重點和突破點。
作者單位:澠池縣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