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領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遭遇性別歧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在2010年也公布過一份調查報告:有60.70%的企業、43.44%的政府機關和38.61%的事業單位存在就業歧視現象。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性別歧視,高達68.98%,歧視內容包括對女性的年齡、婚否以及是否有子女。
不僅僅要宣言
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消歧公約》這樣定義歧視:一種基于個人或群體的特征進行區別對待的行為。
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規定,性別歧視就是基于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損害就業方面的機會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要求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不應視為歧視。就業性別歧視也就是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在女性求職者具備完成工作的條件下設置就業門檻,或依據性別因素給予女性職工不同待遇的行為。
中國關于反就業性別歧視的提法還只是散見于《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中。
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創造公平就業的環境,消除就業歧視,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對就業困難人員給予扶持和援助”“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
就這些法律框架而言,并不缺少相關女性就業權益的保護性條款。但這些保護性條款,更多時候像是一種宣言。由于對法律后果缺少詳細而具體的設計,使得法律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對于這些原則的保護性規定,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地認為,這是一種立法上的進步,但更期待這種進步獲得實質性進展。
新媽媽勝訴,卻丟了“飯碗”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新宇指出,我國女性就業歧視現象,在不同的就業領域和工作崗位以及就業后的不同階段中,對于女性的歧視也是不同的,較為突出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就業機會不平等、退休年齡及退休金待遇不平等、男女同工不同酬、崗位性別隔離。
導致我國女性就業歧視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我國法律中雖然規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業權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強和缺乏罰則,對就業歧視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二是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督管理不力,特別是對私營中小企業和非正規就業領域的監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對外資、私營中小企業疏于監管,使得女性在一些地方更容易失去工作;三是婦女自主創業難度較大,缺乏創業技能培訓和服務。另外,女性自身的擇業傾向(具體性或者和語言、形象有關的職業)導致就業瓶頸、轉崗的培訓成本高(女性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興趣使得雇主會支付比男性多的成本);四是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下的“綱常禮教”,使得男尊女卑的觀念在社會中形成了一種心理沉積;五是家庭原因。由于中國的家務勞動尚未社會化,使女性在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養育子女和贍養老人的義務。如此看來,女性為社會、為家庭所作的貢獻,反過來卻成了自身謀求發展的障礙。
新華社曾發布消息,法院受理的此類維權官司呈上升趨勢,然而這些職場女性多是贏了官司丟了“飯碗”。例如,重慶某連鎖培訓機構的李女士休完4個月產假回單位后,從中干被降為干事,薪水也少了一半,不服被“調崗”的她將公司告上法庭。重慶市沙坪區法院一審判決李女士勝訴。新媽媽勝訴了,也獲得了經濟補償,但雙方解除了勞動關系。
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于2009年所發布的《中國職場性別歧視狀況研究報告》顯示,職場招聘中基于性別的歧視相當嚴重,平均每4個女性被調查者就有1個因自己的性別而被用人單位拒絕錄用。平均每25個女性被調查者中有1個被迫簽訂帶有“禁婚”“禁孕”條款的勞動合同,超過五分之一被調查者表示其所在單位存在“三期”(孕期、產期、哺乳期)內強迫女性調崗降薪情況,而“三期”內遭到強迫解雇的占到11.2%。
邁入“立法推動”階段
女性在很多方面擁有男性無法比擬的優勢,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首先,女性運用語言詞匯的能力強于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女性駕馭文字的能力,在語法、造句、閱讀能力等方面都比男性更為出色。其次,女性在對三維空間的認知能力上往往略遜于男性,但她們在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細致周密上卻普遍具有優勢。再次,女性普遍具有和藹可親、容易與人相處、感情豐富且善于體諒別人的處境和困難等特點,在社會場合或工作協作中能表現出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女性朋友們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還要克服心理障礙。從根本上講,能否戰勝自身的弱點,是一個人在事業上成敗的關鍵。女性朋友們應該積極進取,克服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方面的心理障礙。
2013年4月18日《中國教育報》報道,日前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及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此時此刻 ,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各地學校積極主動地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力度,嚴禁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保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了教育主管部門的社會責任感和履職積極性。然而,解決“女性就業歧視”不能總靠文件,更需要維護就業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