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泓毅
2010年10月31日晚上9點,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一家著名的五星級飯店宴會大廳人聲鼎沸。就在兩個小時之前,巴西最高選舉法院宣布,在2010年總統大選的第二輪投票中,代表勞工黨和執政聯盟參選的候選人迪爾瑪·羅塞夫以56%的絕對優勢戰勝了另一位總統候選人若澤·塞拉,成為巴西第40任總統,這就意味著羅塞夫是巴西自1889年成立聯邦共和國甚至是自1822年獨立以來的第一位女總統。興奮的人群都想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時刻,見證昔日的女游擊隊員登上巴西權力頂峰的輝煌一幕。
很快,身著灰色套裝、經過精心修飾的羅塞夫在眾多執政聯盟高層的陪伴下,在巴西國歌的伴奏下走進會場。看著眼前這位成熟、干練、高雅的女執政者,很多人不敢想象40多年前的她竟然是一個拿著槍從事游擊戰的女游擊隊員,這一極其華麗的轉身就是她人生經歷的最好寫照。
她曾是游擊隊“女領袖”
現年63歲的迪爾瑪·羅塞夫出生于巴西中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州。其父親出生于保加利亞,早年深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曾加入保加利亞共產黨。20世紀30年代末妻子去世后他移居巴西,在一次旅行中結識羅塞夫的母親,兩人婚后生育了三個子女,羅塞夫排行第二。
在父親的熏陶下,羅塞夫從小就“意識到世界不全是‘玫瑰色,還有悲慘的另一面”。十多歲時,她經常和同學去貧民窟擔任教會社會志愿者,挨家挨戶地分發食品。有一天,她在一戶人家發現一個瘦弱的﹑帶著憂郁眼神的小男孩,便情不自禁地掏出自己身上僅有的一張紙幣,撕下一半塞到小男孩手里,她那時還不知道撕成一半的錢一文不值,但同情弱者的觀念從那時起已深深地刻在她的腦海。在父親的指導下,羅塞夫從小就喜歡閱讀。她最喜歡看法國左翼作家左拉的小說《萌芽》,書中對法國工人惡劣生活的細致描寫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強烈批判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還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等憐憫下層民眾、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小說。
1964年,巴西爆發軍事政變,上臺的軍政府對工人和知識分子的反抗進行了嚴酷的鎮壓。羅塞夫加入了反對軍政府的地下組織,同年又加入了巴西社會主義黨的工人政治組織,但該組織內部圍繞斗爭方式產生分裂,一部分人堅持召開制憲議會的和平方式,另一部分則選擇了武裝斗爭,羅塞夫選擇了后者,后來這部分人組建了“民族解放司令部”。她的中學老師、也是該司令部的領導人阿波羅稱,對羅塞夫影響最大的法國左翼作家雷吉斯·德布雷關于玻利維亞游記戰爭的著作——《革命中的革命》,“這本書點燃了整個世界,包括羅塞夫”。羅塞夫在地下組織活動中就顯示出過人的機敏和領導才能,能夠使那些“大男人乖乖聽她指揮”。1969年,在軍方的打壓下,“民族解放司令部”的骨干人數縮小到幾十人,資金及武器都極為匱乏,但羅塞夫毅然選擇留下,這意味著每天都要面臨死亡危險。有一次,她組織成員連夜開會,天快亮時軍警突然包圍了會議地點,她們被迫使用機關槍與軍警對射,打死兩名警察,打傷一名。這期間,羅塞夫考上了米納斯吉拉斯大學經濟系。
不久,“民族解放司令部”和另一個左翼地下武裝合并,組成了一個新的城市游擊隊,一個“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性質的政治―軍事組織”。根據當時參與追捕的一個前軍警回憶,羅塞夫是該組織的首腦之一,她多次參與武裝斗爭的策劃,曾使用了如路易莎、瑪麗亞、帕特里西亞等多個化名。黨內同志回憶,她那時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全國司令部與地方分支機構的聯系。據巴西媒體披露,羅塞夫曾策劃過一起震驚整個巴西的“盜竊案”,從被認為有貪污證據的前圣保羅州州長保險柜里盜走250萬美元。此外,她還參與策劃綁架巴西軍政府時期“經濟奇跡”的“總指揮”——經濟學家德爾芬·內托。
1969年8月,羅塞夫被派到圣保羅,負責掩護武器彈藥。她和一個同伴租了一間小房子,軍火就藏在床下。1970年年初,由于一個被捕同志不堪酷刑,透露了組織接頭地點,軍隊包圍這個地方,不知內情的羅塞夫被軍警截住,隨身攜帶的武器暴露了她的身份。被抓捕后,她遭到連續22天的包括棍打、電刑在內的酷刑折磨。她守口如瓶,保護了其他幾名掩護軍火的同志。游擊隊知道她被捕后,曾試圖用被綁架的人質進行交換,但是沒有成功。法院一審以“顛覆罪”判決其六年監禁,但是在服刑三年后,最高軍事法院改判其兩年一個月。1972年底,羅塞夫出獄。
盧拉“欽點”她為總統接班人
1973年,羅塞夫告別了武裝斗爭的革命生涯,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考入南里約格蘭德州聯邦大學。她選擇的專業是經濟學,開始通過數字和圖表認識世界。1977年畢業后,她進入州政府下屬的經濟和統計基金會工作。
1985年,民主工黨在州首府的市政選舉中獲勝,有經濟學家背景的羅塞夫被任命為該市財政局長,這是她的第一個公職。
1993年,羅塞夫被任命為州能源和通訊廳長。1998年,她再度擔任州能源廳長。接下來,她力排眾議,在州內推行了一系列電力建設項目,同時動員公共和私營部門制定節電計劃,減少電力消耗。羅塞夫最初的政績也建立于此州。2001年至2002年,巴西發生電力危機。南里約格蘭德州由于羅塞夫的先見之明,成為全國極少數逃過電力危機的州之一。羅塞夫因此聲名鵲起。
2001年,勞工黨與民主工黨分裂,羅塞夫選擇加入勞工黨。這一年,勞工黨領袖盧拉參加總統競選,羅塞夫也在盧拉邀請的專家之列。干練穩重、在研討會上總是帶著筆記本電腦的羅塞夫,迅速贏得了盧拉的認可。
2003年盧拉當選巴西總統之后,隨即任命羅塞夫為巴西能源部長。羅塞夫在任內弱化能源國有化政策,以私有化提高能源產業的效率,從而將巴西的電力照明地區從50%擴大到75%。私有化對于一個年輕時曾經深受左派激進思潮影響的前游擊隊員來說,無疑意味著深刻的立場轉變,但這又是與盧拉政府的務實經濟政策相符若契的:雖然出身左翼政黨,但盧拉堅持其前任卡多佐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為迎接2010年大選,盧拉一直在黨內尋找接班人,但黨內才干出眾、背景清白的人鳳毛麟角,同時又能獲得盧拉堅定信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經過綜合比較后,盧拉堅定地選擇了羅塞夫,他認為只有她能延續八年來盧拉時代的輝煌,能夠延續巴西正在前行的崛起之路。為了將“欽定”的接班人扶上總統寶座,盧拉可謂不遺余力,甚至因為給羅塞夫助選而觸及法律被選舉法院罰款多次。
巴西“鐵娘子”任重而道遠
巴西正走在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國家轉型的道路上,目前已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拉美第一大經濟強國,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在伊核危機、氣候變化談判、金磚國家峰會、IMF改革等國際場合,巴西的身影無處不在,一個正在崛起的地區大國形象格外凸顯。
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巴西經濟增速開始持續下滑,尤其在2011年,巴西經濟增速由前一年的增長7.5%驟降至2.7%;2012年,這個數據進一步下滑至0.9%。2013年以來,其經濟復蘇仍步履維艱。在制造業萎縮、增長停滯的同時,巴西國內物價飛漲,一發不可收拾。曾經閃亮的“金磚”國家如今已陷入“滯脹”的困境無法自拔。
因此,未來幾年,是巴西發展的關鍵時期。 在巴西舉辦的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奧運會,都將是其擺脫經濟危機、再次崛起的重要契機。對于羅塞夫來說,未來幾年如何擺脫經濟的滯脹局面,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速與穩定發展的關系、如何擺平執政聯盟內權力分配的矛盾,如何擺脫盧拉“傀儡”形象樹立個人形象,甚至如何保持身體健康,都將是擺在她面前的艱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