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2013年8月以來,上海合作組織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同時在中亞地區進行軍事演習。10日,代號為“草原之鷹-2013”的多國(哈薩克斯坦、美國、英國等國)維和演習在哈薩克斯坦南部阿拉木圖州伊犁靶場拉開序幕。11日,上海合作組織中吉主管機關邊防部門“邊防聯合決心-2013”聯合反恐演習在中吉邊境地區舉行。這些動向標志著在當前,油氣資源豐富、地緣意義凸顯的中亞正日益成為世界大國競相角逐的戰略要地。
1904年,英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在其名著《歷史的地理樞紐》中曾這樣預言:“誰控制東歐及中亞,誰就能統治心臟地帶;誰控制心臟地帶,誰就能統治世界島;誰控制世界島,誰就能統治全世界。” 所謂“世界島”就是指歐亞大陸,其核心地帶是東歐及中亞,只要控制了這個核心地帶,就能夠控制全世界。一百年多來,尤其是“二戰”后的幾十年,俄羅斯、美國、伊斯蘭世界、中國、西歐與日本,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軍事上對中亞的行動表現,無不印證了這句話。作為中國陸上地緣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亞是中國周邊地緣戰略需要重點經營的地區之一。
中亞地緣政治的獨特性
中亞地區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亞位于歐亞大陸腹地,是歐亞大陸的聯結點和戰略結合部,其西部和北部與獨聯體國家接壤,南部和西南部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風云激蕩之地,東部是中國,外層是西方世界。
作為聯結歐亞大陸和中東的樞紐,它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歐亞大陸橋開通后,中亞還發揮著連通東亞和西歐、溝通外高加索和南亞、銜接西亞和非洲大陸的“交通走廊”的作用。這樣的地理位置正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衢地”,亦即英國戰略學家麥金德所講的國際政治的“心臟地帶”。凡有地緣政治利益的國家或勢力都不會對中亞這個全球戰略要地置之不理,也不會對別國勢力進入中亞視而不見。
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在其名著《大棋局》一書中將中亞、高加索和里海盆地視為中亞地區,認為這一地區的巨大能源儲藏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將引起大國之間的競爭,這一地區有可能成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干”。據有關專家估計,里海海底石油儲量約為1600至2000億桶,約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8%至25%。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中亞國家,據估計,哈薩克斯坦的探明石油儲量為45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為5.9億立方米;土庫曼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為11億噸和15億立方米。在當今時代,石油和天然氣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因此作為能源“新大陸”的中亞在國際舞臺上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亞對于中國的地緣戰略意義
中亞作為中國陸上地緣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重要利益所在,自然成為中國地緣戰略所包含的重要地區。一個穩定的中亞,有利于中國維護自身的安全;有利于中國與中亞維持傳統的民族、宗教和文化交往;有利于雙方開展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合作,發展地區經濟。
首先,從地緣政治上看,中亞地區在地緣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亞以其獨特的地緣政治地位和豐富的資源成為大國爭奪和角逐的焦點,尤其是“9·11”事件后,中亞地區的戰略地位上升,美國、俄羅斯、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等紛至沓來,全方位滲透中亞,爭奪進一步加劇。美國以“反恐”為由,全方位推行“新中亞戰略”,美在中亞軍事存在的長期化態勢明顯。俄羅斯一直視中亞為自己的傳統勢力范圍和“后院”,近年來更是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全面恢復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中亞地區關系到中國的邊疆穩定、周邊安全及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的實施,也關系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在中亞也有重大的戰略利益,但中國在中亞地區沒有特殊利益,更不謀求在中亞的勢力范圍。蘇聯解體后,中亞成為中俄之間的巨大緩沖地帶,但隨著美俄不斷強化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使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嚴重制約壓縮了中國的戰略空間,因此,作為中國的近鄰,與中亞的良好周邊外交對中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其次,從地緣經濟上看,中亞地區對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能源安全在經濟安全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能源與能源安全問題是事關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重要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和平發展的前景。中亞是僅次于中東和西伯利亞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儲積區,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能源庫之一,從石油供應的安全角度看,中亞石油應成為中國的首選目標。
在國家政局趨于穩定的情況下,近年來,中亞已經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經濟領域,這一積極變化,有力地推動了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中亞是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走出去”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中國營造西部地區的繁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與中亞國家所具備的地緣優勢和經濟互補性為雙方經貿合作的加深奠定了基礎。
再次,從安全上看,中亞地區關系到中國的國家安全。蘇聯解體、中亞五國獨立后,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民族關系看,中國與蘇聯雙邊的跨國民族關系變成了中國與中亞五國多邊的跨國民族關系。在以民族分離主義為主流的20世紀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沖擊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出現在中亞并影響中國新疆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亞的宗教極端勢力和在中國的“東突”恐怖勢力的猖獗活動就是明證,這嚴重危害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中亞地區的安全形勢與中國新疆的安全密切相關,中亞地區的不穩定對中國西北安全形勢有著直接的影響,加強與中亞各國的合作也是有力打擊“東突”勢力的積極有效途徑。
中國對中亞的地緣戰略構想與實現保證
中國的地緣戰略不但要考慮自身的發展和安全,同時也要更多地把自身的發展與安全同亞洲和世界的發展與安全結合起來,完全融入世界,真正同國際社會融為一體,為亞洲和世界的發展與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中亞地區對中國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前,中亞地區形勢錯綜復雜,中國需要明確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和作用,同時趨利避害,為國家的健康發展創造安全的地區環境。
為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標,維護中國在中亞的利益,最主要的是把本國的事情做好,確保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在此前提下,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制定的外交方針政策,鞏固和提升與中亞國家的友好關系,為已形成的“三好”關系充實更多的內容。這是應對中亞地區變化和保證中國利益的最佳選擇。
第二,要使上海合作組織充分發揮作用,使之成為維護中亞地區安全有力的工具。2001年6月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的最重要職能之一就是維護地區安全。中亞四個國家和中俄兩國為該組織的成員。隨著組織機構的健全和順利運作,該組織將在維護中亞地區安全和“反恐”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第三,進一步擴大經濟合作,這是鞏固良好國家關系的基礎。中國已經為中亞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多次對中亞國家進行投資和援助,但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是不夠的。中亞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希望與中國開展更加密切的經濟合作。中國應該并且有能力對中亞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應將與中亞國家發展經濟合作提高到事關我國國家安全的高度來對待。
第四,除保證良好的國家關系外,雙方還要發展民間合作,開展文化外交,增強互信,消除妨礙關系發展的誤解和疑慮。
第五,面對中亞群雄逐鹿的復雜局面,應該注意戰略策略,運用矛盾學說,抓住主要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破壞我國戰略利益實現的勢力。
第六,當前主要應防范來自中亞的非傳統安全因素對我國的滋擾,同時也要對傳統安全因素的威脅保持高度警惕,特別要防范國際反華勢力與“三股惡勢力”暗中勾結、破壞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