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剛
8月以來,中國南方出現較大范圍的持續高溫干旱,而水稻和玉米主產區東北三省發生洪澇災害,給中國糧食增產蒙上陰影。
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達2638億斤,增長1.5%,再次實現增長,秋糧產量能否繼續保持增長對于今年全年糧食產量能否實現“十連增”尤為重要。然而,近兩個月來,干旱、暴雨等災害天氣侵襲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往夏季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區出現了大干旱,而本應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區卻連降暴雨,災情歷史罕見。
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數據,7月份以來,南方地區出現高溫少雨天氣,尤其是江南、江淮、江漢及重慶等地出現大范圍、持續的高溫天氣,湖南和上海平均高溫日數均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多。高溫區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52.6%,其中貴州、湖南平均氣溫為1951年以來最高,而降水量均為1951年以來最少。
然而,在“南旱”的同時,北方地區卻迎來了豐沛的降水。東北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6%,華北、西北也分別偏多35%和36%。嫩江、松花江發生了1998年以來最大洪水,黑龍江發生了1987年以來最大洪水。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認為,從目前陸續透露的數據來看,南方加上東北,受災面積大概會超過1000萬公頃,也就是1.5億畝,超過了今年全國秋糧面積的1/10。
“北澇南旱”使得我國許多糧食作物產區受到災情影響,對今年糧食生產“十連增”造成巨大考驗。專家認為,雖然部分地區秋糧產量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并不十分嚴重,只要未來災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就不會影響到今年糧食增產的總體局勢。
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安排落實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重災區及時改種補種,大力推進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統防統治。同時,做好應對夏秋冬連旱的準備,“力奪全年糧食豐收”。
次日,農業部在湖北召開南方中晚稻重大病蟲防控現場會,希望從“蟲口奪糧”,把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總體控制在5%以下。農業部信息顯示,今年中國南方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和紋枯病等重大病蟲發生率重于上年和常年。
中國夏糧同比略有增加。但是,關鍵還是看秋糧。中國的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而南方中晚稻,常年總產約2500億斤,占全國稻谷總產量的63%,占全國秋糧的30%。過去九年,中國糧食實現連年增產。除了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自給率達95%以上。
據財新網報道,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認為:“目前,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甚至低迷的背景下,中央已把糧食生產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目的是為了降低糧食供應的經濟社會風險。”
習銀生表示,北方洪澇災害對糧食產量影響不會很大,而華東、中南省區干旱可能會對玉米、棉花、花生等旱地作物產量造成較大影響,但對水稻等灌溉作物影響有限。“今年中國糧食產量與2012年持平的可能性較高。”
不過,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鄭大瑋則作出了較為樂觀的判斷。他認為,依據到目前為止的天氣形勢判斷,今年秋糧產量有望與去年持平甚至略增。鄭大瑋在接受《中國氣象報》采訪時表示,今年,全國受旱最嚴重的地區是江南以及西南地區東部,旱情的嚴重程度和2003年類似。但在2003年,長江中下游的伏旱從7月12日開始,一直延續到8月27日,今年的延續時間可能較2003年偏短。
此外,由于今年早稻在旱情嚴重時已經收獲,因此產量并未受到較大影響,主要是一季稻和晚稻受旱較重。而在南方其他地區,如長江中下游沿江平原、西南以及和華南等地,目前旱情并不嚴重。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北方雨水充沛,到目前為止秋糧作物長勢良好。由于天氣預報準確及時,加之當地排澇工作開展順利,作為全國“糧倉”的東北盡管降雨明顯偏多,但只是沿江的局部地區受澇嚴重,其他大部地區秋糧作物長勢良好。華北地區也沒有出現農田大面積受澇的狀況。
因此,后期如果沒有大的災害,比如秋旱或者早霜凍等,東北以及內蒙古和華北平原大部都將豐收在望。“今年全國夏糧已經獲得了好收成,這些都將彌補南方干旱帶來的損失。”鄭大瑋表示。在他看來,盡管受到災害天氣的影響,部分地區秋糧產量會有所減少,但是實現“十連增”的可能性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