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剛
日前,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對2004年公布的1887個全國重點鎮進行增補調整,使每個縣(市)至少有1個重點發展的建制鎮列入全國重點鎮。據統計,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285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這意味著,我國將至少有2856個重點鎮。
2004年重點鎮規劃的啟動,是基于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但當年批準確定的1887個重點鎮分布很不均衡。據統計,四川省共有125個重點鎮,居全國首位。廣東省119個,河南省115個,均位列前茅。相較之下,地處中西部地區的新疆26個、寧夏11個、西藏11個,其劣勢可見一斑。
住建部指出,總的來看,全國重點鎮的數量偏少,一些鎮出現了撤并調整,一些鎮發展比較滯后,還有一批未列入全國重點鎮范圍的鎮發展迅速,已成為實際工作中的扶持重點。按照推進新型城鎮化對小城鎮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增補調整全國重點鎮十分必要。
住建部明確,全國重點鎮的增補調整推薦條件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各地應于2013年11月30日前將省級推薦名單和材料報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國重點鎮增補調整名單計劃于2014年4月前公布。
住建部牽頭增補全國重點鎮的數量,被業內人士理解為城鎮化加速布局之舉。住建部表示,通過增補調整確定一批全國重點鎮,有利于增加投資需求和拉動內需增長,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利于有效轉移農村人口和緩解大中城市壓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牛鳳瑞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區域差異很大,“現在強調每個縣至少一個重點鎮,計劃經濟思路非常重,要防止小城鎮遍地開花。”他擔心,重點鎮增補將會使原本有重點的城鎮化工作失去重點。他認為現在應該著手推進那些符合條件的城鎮升級為城市,比如東部地區有的城鎮已經達到40萬-50萬人的人口規模。
住建部在文件中也強調,要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將縣域中心、副中心等優先發展的重點鎮納入全國重點鎮范圍,防止不切實際的低水平分散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國重點鎮增補無疑是城鎮化加速的訊號。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介紹說,我國的建制鎮有17000多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僅有56個,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江重要產業帶,經濟比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鎮很小,1/3的小城鎮人口不到5000人,發展速度很慢。我國小城鎮人口占整個城鎮人口的比重最高時也僅僅為27%,遠遠落后于美國和德國這些歐美國家。
在此背景下,不僅住建部官員,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小城鎮戰略的重要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張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指出,小城鎮在城鎮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以各式各樣的專業特色構成了小城鎮類型的多樣性。比如有農業鎮、工業鎮、礦業鎮、旅游度假鎮等。
而全國重點鎮恰好扮演了試驗田的角色。重點鎮的一個申請條件就在于:經濟基礎與市場機制良好,主導產業特色明顯,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符合集約節約、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理念,產業發展無明顯土地、水資源、環境容量等方面制約。
從根本上看,傳統城鎮化基本上源于“求大求強”的城市發展思路,其中大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并且向城市群、城市圈發展;小城鎮遍地開花,除了國家重點鎮,還有大量的省級、市級、縣級重點鎮,點綴著各級政府的“政績”。
可以看到,包括重點鎮在內的“自上而下”式的區域改革,往往只是給了下級政府以“爭資金、引投資、擴行政、要資源”的“尚方寶劍”,當然這“寶劍”是否管用,還受制于重點鎮的協調能力與地方實際情況。坦白地講,目前重點鎮的發展仍未跳出“人為造城”的思路。
因此有評論指出,原有規劃的實施,還難以令人滿意,在此情況下,繼續以行政思維推進“新型城鎮化”,其實際影響值得商榷。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則表示,新型城鎮化要從越來越加劇的大城市化,真正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轉變;要從區域發展不協調向國土均衡利用轉變;要從高沖擊、高付出的模式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