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廣東、遼寧等多地遭遇洪澇災害,造成不少人員傷亡。媒體報道的一則人員傷亡案例,更是令人痛心。廣東河源市龍窩鎮一位70多歲的村民,為躲避洪水,拖著90多歲的老母親到房頂避難,因為害怕被洪水沖走,還用繩子把兩人的手綁在一起,但最終老母親還是被淹死。另外,廣東梅州五華縣也有5名70歲以上的老人,在此次洪災中喪生。
各地發生的類似悲劇已不少見。這些年來,農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留守村莊的老人兒童,防災抗災能力薄弱。在各種天災人禍面前,他們的生存境遇堪憂。
政府公共救援是否給力,固然值得追問,可也要看到,農村人口居住相對分散,災后援救確實難度很大。即以5名老人不幸遇難的五華縣來說,當地政府包括武警部隊,為災難救援已經付出很多努力,但總有力所不逮之處。尤其是那些老年人,未必能熟練使用手機等即時通訊手段,聯系起來本就很困難。如果事先不能有效疏散安置,等洪水降臨再逐一施救,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這考驗的不僅是災難后的應急救援,還有基層農村日常的組織狀況??梢栽O想,如果這些村莊有一些比較健全的互助合作型組織,村民之間習慣了彼此扶持互救;或者每個村莊,政府部門都有專人負責聯絡,甚或制定演練過一些災難預案,那么在洪災面前,也許悲劇就會少一些。但類似這些看起來很“原始”的組織工作,并沒有多少地方真正去做。
人們見慣了城市的繁華,在災難救援等事項上,都習慣以新技術、新思維來考量,可是必須意識到,在這日新月異、步履匆匆的時代,村莊里還有那些沉默遲緩的老人,沒聽說過微博,不知道怎么用手機,他們仍習慣口耳相傳的交流方式。必須要有人放慢腳步,遷就他們的步伐,用一些很“原始”的方式,給他們提供有組織的遮護。
無情的洪水,是再一次的提醒:無論我們走得多快,總會有一些掉隊的人。如何善待那些落在大隊人群后的老弱,檢視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村莊不該是一座座毫不設防的孤島,需要更多的組織和防護,這需要更多社會組織出力,基層政府當然更是責無旁貸。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