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嬰兒當街被摔、溫州老人活動房與黑龍江敬老院接連被縱火……種種社會怪現象似乎在不斷挑動社會的底線,更讓人驚愕的是,因為一點點小事,有一大把人生閱歷的老年人居然也成了此類極端事件的主角。
個人極端事例不等于治安惡化
個人極端暴力事件并非中國獨有。例如,美國有哈桑發動的福德堡美軍基地襲擊案,歐洲有挪威的布雷維克槍擊事件。與中國今天的個人極端暴力事件不同,它們都有極端意識形態作為支撐。而我國的個人極端暴力事件多出于個人利益或精神健康方面的原因。
個人極端暴力事件發生突然、手段殘忍、后果嚴重,令公共安全部門的防范、打擊十分困難,中外概莫能外。目前,我國個人極端事件的頻發并不能說明總體治安形勢的惡化。與此同時,也反映一個事實:伴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生命價值更加珍視,對政府公共安全服務供給能力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
社會轉型期,人心變冷硬
這類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而且分布不均衡,很可能會造成人人自危的社會后果。這種所謂的不安全感彌漫,讓人都感到他人有威脅。
這是因為隨著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公眾社會心理不斷走向開放、進步,但同時公眾社會心理中一些病態心理、深層次的問題也強烈地凸顯出來,如暴戾心、浮躁心、自我膨脹等等,做事越來越不擇手段、不計后果,有社會觀察者說“社會變狠的趨勢正在加劇”,還有人說“變狠正成為中國人的社會性格”。
在過去,中國是一個講究人情的“熟人社會”。人們常常認為熟人才好辦事,陌生人間交流遇到障礙就認為遇到了刁難,因而產生了敵意、憤怒、怨恨。這種“熟人社會”遇到了社會轉型期,社會的規則、秩序還沒有完善,社會信任感被擠壓破碎。
極端事件的制造者情商低
根據現有的報道,極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存在一些嚴重的人格障礙或者精神障礙。極端事件制造者常有爆發型人格障礙,就是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發出非常強烈而又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甚至暴力行為。其次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這種人內心體驗與外在行為違背社會常情和社會規范,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碼的同情心,無視社會道德規范,缺乏罪責感。
此外極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情商低下,就狹義心理學上說,構建情商的一個最重要能力就是克制沖動的能力。因此,情商低的人很容易成為極端事件的主角,讓自己淪為激情的奴隸。
看待極端事件要理性
“極端事件”不能只看到破壞性,也應當看到極端事件已用另一種方式促使社會進步,比如說孫志剛對于廢除收容方面的法規所起的作用,近期的極端事例發生提醒人們注意社會安全漏洞。社會文明就是要化解那些天然的、社會生活中避不可免的大大小小的敵意。這些事件從某一角度也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公平公正公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根本上減少消除病態社會心理形成的土壤,也就可以減少極端事件的發生。
在高度透明的時代,事件經過媒體報道后很容易導致恐怖情緒的廣泛傳播。這就是風險的放大效應。這同時也鼓勵大家理性思考,客觀冷靜對待這些事情。完全沒必要自己嚇自己。風險社會確實有很多安全風險,但沒有渲染的那么可怕,不要被那種負面的情緒所感染。理性的公民能夠客觀地看待媒體的報道,得出正確的結論。
撫平內心的戾氣
當下的社會圖景太復雜了:有備受爭議的“校長開房”,也有車禍中舍身推開學生的教師;有對“小悅悅”漠然的過路人,也有伸出雙臂救墜樓兒童的最美媽媽……因此,對于社會的判斷不能僅僅停留在表象上,而必須結合我國社會的種種深層變化來判斷當下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在社會極端事例之外,“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等系列引起熱議,體現出百姓在不約而同地樹立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型,反映出人們的道德自覺,這說明整體上社會的道德水平是積極向上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和認同的說法。當極端事件所傳遞的怒氣投射到個人身上時,這個人內心足夠強大,并不認同這種做法,那么這件事就不會影響到他。個人在受到負面思潮影響時,提高自控能力,擁有充實的生活內容,擁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讓內心滋潤平和,洋溢著快樂之情,這無疑能撫平內心的戾氣。
(作者系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