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到一個新名詞:“既視感”。起初是在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瀕死之眼》里讀到的,后來一查,才發現這個詞的源頭在法國。所謂的既視感就是指“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我相信這種感覺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吧?連《圣經》里都說了“日光之下,并無新事。”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沖突的體現。但是現代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沖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于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作自己前世的記憶。或者,當身處曾經看過電影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里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如此說來,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慎介打開了燈,走到洗手間漱口,然后用熱水洗臉。當他拿起毛巾擦臉,看著映照在鏡中的自己時,突然有種詭異的感覺襲向慎介。他的臉部不由得扭曲起來。那種感覺近似于既視感。所謂的既視感,就是自己有種以前曾遭遇過相同狀況的感覺。可是不用說,他又不是第一次在這間浴室洗臉。結束工作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洗臉,這是慎介持續多年的習慣。因此這也意味著慎介感受到的并非是既視感。感覺到以前未曾經歷過的狀況,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既視感。慎介凝視著鏡子,搓了搓臉、摸摸頭發,但他仍搞不清楚剛剛產生的感覺。沒過多久,詭異的感覺轉淡,鏡子里只剩下他呆立在原地的身影。他決定解釋為自己太久沒去上班。”
東野圭吾小說《瀕死之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既視感”氛圍,說實話有點毛骨悚然。所以當你一個人在加班的深夜獨自搭乘一部電梯又被一些莫名的聲音和光影驚嚇到的時候,不要去聯想看過的恐怖電影,而是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是既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