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影視公司在投資制作一部電視劇時,是否會將未來的收視率考量在內(nèi)?收視率是制作公司通過電視劇作品的質(zhì)量可以預控的么?影視公司在收視率方面又是如何與電視臺合作的?
在新媒體興起并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對于電視劇制作行業(yè),收視率也許已經(jīng)不再是唯一的參考標準。網(wǎng)絡的欣欣向榮大力地沖擊了傳統(tǒng)媒體,電視劇、電視節(jié)目觀眾開始分層次分流,所謂的“唯收視率論”也日漸式微,影視公司對于一部劇效益的好壞判斷也不再會僅僅局限于收視率這一方面量值。然而另一方面,網(wǎng)絡媒介的興起可以說僅僅是一夜之間,雖然如今網(wǎng)絡點擊率已被納入一個量化的評判標準之中,但對于網(wǎng)絡點擊率真正的科學、權威統(tǒng)計仍未在這“一夜之間”建成。
因此,收視率仍然可以算得上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但是如影視公司所言——“收視率很復雜,不是前期可以精準預判的。”影響收視率的因素方方面面,作為一個不可完全預判與掌控的變量,收視率有可能因為一個參演明星最新的負面新聞而跌,亦有可能因為一場將所有人困在家中的暴雨而漲。收視率的確是一個可以拿來溝通的量值,但不是絕對。對于影視制作公司,他們關注或看重的,也許并不是這樣一個量化的數(shù)據(jù),而是一部劇實打?qū)嵉钠焚|(zhì)與口碑。
平臺與收視率
電視指南:如今網(wǎng)絡的觀眾群和電視的觀眾群是不同的?
喬柏華:網(wǎng)絡上的觀眾與電視機前的觀眾肯定不是完全一樣的,即便電視的觀眾也不一樣。不同衛(wèi)視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觀眾群。如果把湖南臺的劇拿到北京臺去播肯定播不好,把北京臺的戲拿到上海臺去播,可能也播不好。中國很大,電視觀眾的地域性也很強。比如偶像劇,臺灣拍的是偶像劇,趙寶剛拍的也是偶像劇。但一個就在南方播得比較火,一個就是北方播得比較火。同時,一個劇的觀眾群也許偏向年輕、也許偏向中年、也許偏向老年,但很難做得很全面。如果做得很全面,肯定就是全年前三名了。比如《甄嬛傳》,它其中可能有包括中國人的共性在里面,那反響就會非常好。
電視指南:前期制作時,是否也會考慮到平臺和收視群體的關系?
喬柏華:在做劇的時候,肯定也要先想好這部劇是適合南方播還是適合北方播,是適合湖南衛(wèi)視播還是其他衛(wèi)視播,因為湖南的觀眾群現(xiàn)在是最年輕的,其次就是浙江和江蘇……你要選擇好你的播出平臺。比如四川的平臺就喜歡看打仗的、熱鬧的、快節(jié)奏的,但如果給他們放一個生活劇,可能反響就不是那么好。現(xiàn)在電視劇有有深度的也有狗血的,如果把有深度的劇放在狗血的平臺播,那肯定不行,把狗血的劇放在有深度的平臺播,那也不對。所以平臺不同,差異很大。平臺是很重要的。
購劇與收視率
電視指南:電視臺在購劇的時候會以收視率來作為尺標來購買么?
喬柏華:會,有的臺就會偏收視率。
電視指南:Q:電視劇未來播出的收視率是否會影響價格?
喬柏華:有的時候會。像“對賭協(xié)議”就是給你一個基本可以接受的正常價格,如果戲播的不好,就每集往下減多少錢,如果收視率越來越高,就每集往上漲多少錢。
電視指南:那漲錢和減錢在收視率上的具體量值是多少呢?
喬柏華: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時候是看排名。比如我的平臺之前一直是第十名的位置,而這次播出的戲到達了全國第五名,那這次比原本漲了五個位置,那可能每集就多給五萬或者多少錢。
電視指南:電視臺在購劇時是否會將公司之前幾部戲的收視情況作為參考標準?
喬柏華:這是一個參考值,但不絕對。如果這次拿出來是一部很爛的戲,那電視臺也不會因為你之前的業(yè)績好就去買你的。但是比如你前兩部同類題材的戲收視都不錯,那下一部電視臺可能會比較傾向于你。但像《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不就是反例嗎?所以這個不會作為絕對標準來參考。
前期制作與收視率
電視指南:Q:影視公司在前期制作時怎么考量一個作品?
喬柏華:我覺得現(xiàn)在電視劇制作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基本上是憑感覺。這方面更多是影視公司一個經(jīng)驗的問題——之前這個類型的戲搭配什么樣導演、什么樣演員、拍完之后適合剪成多少集等等,各個方面都要考量。比如某一個演員可能非常沒有觀眾緣,觀眾很不喜歡看他(她)的戲,那就不要用這個演員;某個導演拍戲很糙,那就不用他(她);劇本自己就可以判斷,首先這個劇本吸不吸引你個人,吸不吸引你的團隊,吸不吸引演員過來演。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是一部很好的文學作品,如果你拍的時候不拍得太糙,最后呈現(xiàn)成一部電視劇作品也不會很差。
電視指南:Q:前期制作的時候是否會對收視率進行一個預判?
喬柏華:這現(xiàn)在還并不是一個工業(yè)性的行業(yè),我們不能像商業(yè)金融業(yè)一樣精確。這個行業(yè)的變化性太強,制作的變化、播出的變化、演員的變化……所以對于制作方,哪怕是電視臺,對收視率都很難做出精準的預判。
收視率是由多重因素組成的,其中包括電視臺的排播,以及前面說過的這部戲適不適合對方平臺……如果對方的平臺給的價格很高,即便有的時候這部劇并不適合這個平臺,但對我們制作公司來說價格是合適的,那我們就賣了。所以收視率是由很多復雜的因素組成的,不單單是一部戲好與壞的問題。收視率這方面很難預判與控制,所以我們制作的時候,只能去找最好的劇本、最合適的導演、最合適的演員,盡力去做到一個最好。那之后相關收視率的一些因素就是很不可控的了,比如這部戲在夏天播還是冬天播,結果都會不一樣。暑期檔怎么排播,寒假檔怎么排播,電視臺大概都知道在什么時間段觀眾喜歡看什么戲,但這個只能盡量去談。制作方最能把握的,就是爭取把自己的戲在那個類型里做到最好。
電視指南:現(xiàn)在是否某個特定類型電視劇收視率會比較吃香?因而制作方會去跟風制作這一類型劇?
喬柏華:對于中國電視劇制作業(yè)來說,現(xiàn)在很多創(chuàng)新的東西拍不了,不管是政策的原因,還是技術上的不足。因為拍不了所以只能無限地復制原來的一些東西。但對于現(xiàn)代戲來說,故事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生活就是那些事,所以在故事上可能很難有什么創(chuàng)新。我們能做的就是找新鮮的切入點,不一樣的演員,某一個段落的創(chuàng)新。而電視臺跟制作方說的也不是“我們要某一類型劇”,而永遠是“我們要好劇”。好劇是什么劇?好劇是沒有概念的,只有當你拍出來之后,大家看了之后都覺得這個劇吸引人、好看,那就是“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