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熏蒸治面癱
我春節期間突然口歪眼斜,診斷為面神經炎,打針吃藥行各種治療不見好轉,后我用中藥對面癱部位進行熏蒸治療,收到明顯的效果,不但面部麻硬等不舒服癥狀消失,口眼也慢慢回位。處方:艾葉18克,蟬蛻、全蟲各6克,當歸、伸筋草、紅花、防風各12克,桂枝、蘇葉各9克,蜈蚣1條。將上述中藥用火煎開后改用小火,熏蒸患部15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使用20~30天即可見到明顯效果。
甘肅敦煌 吳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中醫認為,面癱多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邪入侵經絡,氣血痹阻而發。藥物熏蒸是中醫常用的一種外治法。熏蒸是通過熱、藥雙重作用而取效,熱能松馳皮膚、肌肉紋理,藥物分子(藥物熱氣)更易滲入面肌毛孔,進而達到活血通絡、祛風解痙的效果。
艾葉性溫,有溫經通絡、祛寒逐濕、活血理氣功效,同時有抗菌、鎮痛作用。紅花、當歸為活血化淤要藥,善治各類氣滯或寒凝血淤病證。蟬蛻能散風熱、透疹、定驚,且有鎮靜、抗驚厥、解熱作用。全蟲(全蝎)、蜈蚣均為熄風鎮痙、攻毒止痛之要藥,常用于治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等癥。防風、伸筋草祛風勝濕、通絡止痛。桂枝性溫,祛風寒、溫通經脈,與防風相配,治風寒頭痛、寒濕痹痛效佳。蘇葉芳香疏散,能發表散寒、理氣和營。蟬蛻、蘇葉均質輕氣薄,善透達于面,合用祛風發表、宣通郁氣力更強。以上諸藥相伍,可起溫經通絡、祛風活血、祛濕止痛之功效。本方用于面癱初期或癥狀輕微者,能起到一定緩解癥狀或“糾偏”效果。本方如能配合針灸治療,康復效果會更佳。但是,對于面癱嚴重或病程日久者,本方作用有限,不建議使用。
注意:熏蒸時,面部別離湯液過近,熱度要適宜,以免造成燙傷。
荸薺治腎結石
我有腎結石,結石不大,不想手術,于是想到食療:用250克生荸薺,削皮,冷開水洗凈后,飯前或飯后食下。我連續使用了半個月,再加上我經常跳跳,后來去查B超,醫生說結石變小了。
甘肅敦煌 吳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尿路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膀胱結石)屬中醫砂淋、石淋范疇,治療多以清熱利濕、通淋排石、活血化淤為主。
荸薺,又稱馬蹄、地栗,可當水果或蔬菜食用。中醫認為,荸薺味甘性寒,有清熱化痰、涼血化濕、生津潤燥、通淋利尿、明目醒酒等功效。荸薺是食療佳品,可治療陰虛肺燥、咳嗽多痰、煩渴便秘、小便黃赤等,也可作為高燒、癌癥患者康復期食用。清《本草求真》云:荸薺能“破積攻堅”,民間認為它有化濕、利尿、通淋作用,故本品對小便淋瀝澀痛、尿路感染有較好治療效果。研究表明,荸薺能抑菌、消炎、鎮痛、降壓,也適宜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食用。一般說來,尿路結石較小者(小于0.8厘米),生吃荸薺,能起到一定排石、止痛效果。治療期間,最好能配合適量跳躍運動。不過,荸薺對腎結石雖有一定療效,但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性治療,不可當成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如腎結石較大,還是應到醫院進行治療。
注意:患者消化力弱、脾胃虛寒、有血淤者,不宜食用。
治療眼睛疲勞兩方
(1)熏蒸法:取麥冬、玄參、菊花、石斛各10克,加水煮沸,或用開水沖泡,待水溫適中時用熱氣熏蒸患眼。(2)用白芍、當歸、炙甘草、夏枯草、伸筋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即可。
甘肅敦煌 吳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中醫認為,眼疲勞多與肝熱、陰虛、血熱等有關。
第1方中,麥冬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玄參涼血滋陰,瀉火解毒。二味合用,善治熱病傷陰、煩渴、溫毒發斑、目赤、咽痛等。石斛生津益胃、清熱養陰,可治熱病傷津、陰傷目暗等。菊花為眼科要藥,能散風清熱、平肝明目,常用于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單味菊花煎湯熏眼,有消炎、止癢、防眼干澀之效果。諸味合用,主要有滋陰涼血、清肝明目功效,用以煎液熏蒸眼部,對改善眼周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眼疲勞癥狀,有一定效果。
第2方中,白芍能補血斂陰、柔肝止痛、養陰平肝。甘草緩急、潤燥、解毒。研究證明,白芍合用甘草,能起鎮靜、鎮痛、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散結消腫作用,對多種病菌有較強抑制作用,常用于肝火過盛引起的目赤、目脹,效果較好。伸筋草既能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還能清肝明目。本方有清肝明目、活血通絡、消炎止痛作用,對眼疲勞出現的眼干澀、脹痛、發癢等,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提醒:防治眼疲勞不能只靠藥物。平時還須注意眼保健,比如,避免用眼過度,別整日沉迷上網。還要常做做眼部按摩,多眨眨眼。同時,每天多攝入蔬菜、水果,多飲水等,也有助預防眼疲勞。
慢性咽炎自救法
桔梗湯:桔梗、生甘草各6克,放入茶杯,用300毫升開水浸泡10分鐘,小口小口慢慢飲用,每天1杯,10天為1個療程。
蛋清白醋湯:雞蛋1個,取蛋清放入杯中,加入10毫升食醋(白),攪拌后小口慢慢含咽,有意識地讓其湯在咽喉部停一停,1天1次,2天即可。
前方無病可防,有病可治。后方適用于慢性咽炎發作期,癥狀緩解后即可用桔梗湯繼續治療。
甘肅敦煌 吳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慢性咽炎屬中醫“喉痹”范疇,主要表現有咽部充血、干澀、痛癢,或感咽部出現異物感、多痰等癥狀。
桔梗湯為治咽喉病要方。方中桔梗味苦辛,性平,入肺經,既能開宣肺氣、祛痰排膿,又能載藥上行,可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等。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功效,生用其清熱解毒、祛痰作用強于炙甘草。實驗研究證明,桔梗、甘草均有抗炎、祛痰、止咳、解痙等作用。二味合用,其抑菌和殺菌效果也明顯優于單味使用。所以,桔梗湯用于治療慢性咽炎出現咽痛、咽干、咳痰者,當有較佳效果,患者可試用。
白醋主要成分是醋酸,能散淤、解毒、消腫,對咽部病菌有抑制和滅殺作用,含服對咽炎、咳嗽、發癢可起一定緩解效果。雞蛋清(白)味甘性平,可潤肺利咽、清熱解毒,適宜于咽痛音啞、目赤、熱毒腫痛者食用。二味攪拌后慢慢含咽,對咽性咽炎出現的咽痛、紅腫,有一定消炎止痛作用。不過,以上二法如連續使用1療程無效時,當另擇他法。
注:桔梗湯出自《傷寒論》,主治“傷寒咽痛”。而《金匱要略》認為,本方能“宣肺止咳、祛痰排膿,可治“肺癰”。
低血壓方
我有一親戚,女性,66歲,患低血壓十多年,近期見面稱血壓恢復正常,詢問后告訴我一個方子:人參、枳殼各10克,麥冬、五味子、炙甘草、陳皮、阿膠(烊化兌服)各15克,生地20克,服用3劑低血壓癥狀減輕,然后再進9劑,癥狀基本消失,血壓已維持正常。
甘肅敦煌 吳明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現對低血壓無明確的診斷標準,一般將收縮壓低于90、舒張壓低于60為低血壓。中醫認為,本癥屬“眩暈”、“虛勞”范疇,其病因雖復雜,但與陰血兩虧或氣虛陽虛關系密切。
本方中,人參為有益氣生津,鼓動心陽功效,對神經、心血管系統有興奮作用。麥冬、生地滋補陰血,以充血脈。阿膠為補血要藥,且有滋陰潤燥之功。五味子益氣生津、固表止汗,主治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炙甘草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作用,常用于脾虛乏力,心悸氣短等。研究表明,甘草有強心作用;五味子調節神經,能擴張血管,二者均有升高血壓作用。陳皮、枳殼均理氣之品,氣行有助血行。而研究發現,陳皮能興奮心臟,枳殼可改善微循環,從而有助血壓恢復正常。而枳殼配人參,也有增強益氣、升壓效果。以上諸味配伍,具有滋陰補血、益氣復脈之功效。用于治療原發性低血壓,起到一定升壓作用,且有助改善相關癥狀,尤其對氣血兩虛、氣陰虛患者,其效果更佳。本方治療結代脈(多見于心律不齊)、失眠、自汗盜汗等,也有一定療效。
提示:上方實為“生脈散”(人參、麥冬、生地)與“炙甘草湯”的加減方。臨床應用證明,此二方均為治療低血壓的基礎方或有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