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文娟
主持人語: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社會對信息快速傳遞的需求,進入21世紀后,中國學術出版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單就出版方式而言,數字出版已占據了學術出版的大半邊天。在國家大力提倡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國的學術出版格局日漸合理,傳播方式不斷優化,學術出版數字化進程已經逐漸向著一個新的方向前進。這種新型的學術出版模式在國內外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重視和運用。從便于檢索的網絡數據庫、到知識快速傳遞的開放存取,再到方興未艾的數字出版,學術界不斷進行自身的反思與調整,以期從中探索知識傳遞的有效途徑。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極大繁榮了“三屏合一”產業,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學術傳播效果。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以及更大力度促進我國學術水平的提升,我國學者充分開發創造性的思維,開放思想、獨具匠心,他們將中國的學術大膽推出國門,再依據中國的國情,將西方優秀學術大量引入國內,力爭使中國學術達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實現了中國學術的國際化發展。
學術期刊是科技知識、文化信息和學術成果傳播的載體,學報作為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報道的學術類期刊,它依托于高校這一學術氛圍濃厚、創新人才集中的學術前沿陣地,為國家各類科學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同時經過互動交流,促進了科技創新的發展。他們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審時度勢,加強改革創新,實行數字化出版和國際化經營,將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和國際化進程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其中《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就是我國學報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本期邀請到《今傳媒》“前沿訪談”欄目做客的就是《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編審裴鴻池老師,裴鴻池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近三十年,是一位資深的出版人。他工作務實、創新,有較高的學術涵養和職業素養,幾十年如一日的編輯工作使得自己在實踐方面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他平時博覽群書、潛心鉆研,不斷挖掘各國學術精髓,其理論水平和學術思想已經達到了標新立異、爐火純青的地步。訪談中,裴老師的話語中無不透露出他對學術工作的熱愛和孜孜追求。此刻,讓我們走近裴鴻池老師,聆聽這位資深出版科研人才講述自己以及所負責的學術期刊由成長到壯大背后那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