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鳴
摘 要: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聚集了兩岸三地十幾家華文報紙和雜志,周五在中國城及華人聚集地區免費發行,除《昆士蘭日報》是16版、大開報外,都是小開報,有厚有薄。其中澳洲新聞有自采,大陸、香港、臺灣新聞以轉載、報摘為主。筆者對華文報紙的整體印象:華人政治,移民視角,重服務,很實用,有一報在手、不會英語生活無憂的方便。
關鍵詞:唐人街;消費認同;集群效應;免費報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009-03
一、移動的唐人街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唐人街”是一個“移動”的概念,隨著中國餐館的聚散而聚散。最早的唐人街,也是被命名的唐人街在City中心區,后來香港富商在布里斯班南部sunnybank地區購買土地,并建造規模更大的商城,新的唐人街形成,只是沒有被命名,但在華人心里,早已將此處當作真正的唐人街,因為這里有大型的中國餐館和各式中國小店,超市、中藥店、發廊、按摩店等,圍繞sunnybank集中居住了大量的華人,再加上華人將自己的房屋出租給留學生,這里也是留學生居住集中的地方。而City是一個商務中心區因為少有居民居住,當地華人并不大去City餐飲購物,City中的唐人街已經是旅游客和外國人的唐人街。應該說,各地的唐人街是海外華人群體身份認同的標志,中國人民大學沙蓮香教授認為:認同是一種心理學用來解釋人格統合機制的概念,即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怎樣互動而維系人格統一性和一貫性。認同是維系人格與社會文化及文化之間互動的內在力量,因此這個概念又用來表示主體性、歸屬感[1]。但是,群體歸屬感是人融入社會初始期的努力,到了近代社會,特別是隨著進入大眾消費社會以后,個體的自我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在他的《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就說,身份認同主要包括兩個組成部分:1.群體所屬感。通過消費方式將個人融入某個階級、階層和群體來定位身份。而集體所屬感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等級、階級,它強調個人在社會階梯結構中的位置。2.自我感(或稱為群體疏離感)。通過消費方式強調自己不屬于任何群體階層(只屬于自己)來定位身份。一般來說,社會經濟越發達,日常生活中面臨的選擇越多,人們追求自我認同的傾向就越強。自我感是反群體感的,為的是培養自我實現感和自我成就感[2]。
海外華人群體所屬感和自我感意識都很強,剛出國的人一頭扎進唐人街,尋求集體認同,這樣才感到安全。等到站住腳,熟悉了環境,語言也有了進步,他們的自我感開始蘇醒,又急于群體疏離,想方設法進入當地人群,財富發達的人還想住進當地人的富人社區,好像這樣才能擺脫“華人標簽”,擺脫外來客所屬的低等級階級,改變社會階梯結構中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們也曾經提出過“標簽”理論,他們認為外界環境的分群歸類和定性往往可以對一個人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因而影響到他未來的發展。布里斯班的華人也如此,早期移民已經在富人區買了房子,但無論在哪個區居住,他們依舊都會去sunnybank購物,中國調料是中國菜的必備原料,在其它超市沒有貨。還有中國節、元宵湯圓、端午粽子、春節餃子,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支配了他們的消費習慣,離不開唐人街,這就使華人永遠與唐人街有難以割舍的身份認同。這還包括語言文化、商會社團組織、職業聯盟、旅游回鄉等社會、家族、自我的依賴性。隨著讀書、就業、飲食習慣的改變、特別是通婚,也許到第二代華人,本民族的認同感才可能下降。這就是海外唐人街的功能,讓初來乍到的人減少陌生感;讓還不習慣吃西餐的人和習慣中餐的人保留飲食文化;讓半路出家學語言的人有鄉音未改的親切。總之,唐人街文化就是華文報紙的生存基礎,再加上永遠有新移民和留學生的進入,華文報紙的讀者群就相當穩定。
二、報紙盛宴原自“搭便車”
撰寫《長尾理論》一書的美國記者克里斯·安德森說:“搭便車”屬于免費午餐的陰暗面。搭便車者是那些對某種資源的消費量大于他們應得份額的人。搭便車者有時會打亂自助餐的秩序,造成混亂,但大量搭便車者卻是維基百科編輯這一職位最誘人之處[3]。唐人街免費報紙的讀者也同克里斯·安德森所說的道理一樣,大量搭便車者對免費報紙的報人卻是最大誘惑。克里斯·安德森這位站在世界商業模式最前沿的時代巨擘對免費商業模式的解釋是:建立在電腦字節基礎上的經濟學,而非過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礎上的經濟學。這是數字化時代一個獨有的特征,如果某樣東西成了軟件,那么它的成本和價格也會不可避免地趨于零。這種趨勢正在催生一個巨量的新經濟,這也是史無前例的,在這種新經濟中基本定價就是“零”[3]。比較網絡等新媒體,報紙被我國新聞學者邵培仁教授喻為“老祖母”,不過由于它的內容制作目前也是建立在電腦字節基礎上的,軟件化的,說它也屬于“在電腦字節基礎上的經濟學”范疇,并不為過。除了職員和紙張,當今報紙的其它成本已經比過去大大下降,關注免費報紙的商業模式,不再是多余的事。邵培仁教授在《媒介生態學》一書中將免費報紙劃為系統異類:“免費報紙顛覆了所有報紙都遵守的一條古老原則:二次出售。把內容出售給讀者,把讀者出售給廣告商。免費報紙實行的是一次銷售:把讀者出售給廣告商。它像一個異類,從內部對報刊業的生態均衡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是重新調整報刊生態系統的變異因素。有人說它像瘋狂的潑婦,讓所有報紙感受到來自內部的競爭”[4]。這話現在看來可以理解為:針對傳統商業模式說的,在新媒體時代,免費模式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都已經存在。當然邵培仁教授也看到了世界上免費報紙的增長速度是快速的。特別是按照他的媒介集群的功能和原則,在一定時間內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區域或環境內的各種媒介實體所形成的集合體,各種媒介之間由于媒介人員交流、信息互動、資源互換、自由競爭以及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政治經濟生態影響,從而會形成自己的地理優勢、傳播特色、媒介形態和特殊功能[4]。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唐人街免費報紙驗證了邵培仁教授的理論,在這個媒介集群里報紙間相互競爭也相互包容,各自都得以發展。所謂媒介生態,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境之間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的結構狀態[4]。
布里斯班唐人街免費報紙有十多種,選擇周末同一時間在華人集中的地方投放,特別是投放在sunnybank中國超市門口,人們在周末去唐人街購物的同時,拿取多種報刊,回去好好享受周末文化盛餐,就是這種地域特色。
三、免費報紙的“小邏輯”
在sunnybank投放的免費報紙擺放成一條長龍,如果周六沒有拿取,周日會不全,剩下的都是廣告多的報紙、雜志,這也是間接地對報人的一個價值評判,周末一過這些報紙不見蹤影,可見報人的投放量計算精確。為什么在數萬人的唐人街,十多種免費報紙能共生共存,自然有它生存的小邏輯。1.文字認同,凡是移民所受教育都是中文,外語再好,畢竟不是母語,語言障礙,英文報再便宜,看著費力。2.方便,周末購物、吃飯,華人即便到洋人超市購物,也同樣會來唐人街買中國食品、調料。一舉兩得。3.廣告與唐人街商鋪間互利互惠。華人職業集中在餐飲、店鋪、服務行業,所以華文報餐飲、日用品打折廣告最多,其次是房地產廣告,第三是教育、投資,均符合華人衣食住行,重教育、重錢生錢的基本理念。華人文化中的熟人哲學,讓華人自己的廣告商有跑馬圈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無論你有多少種報紙,我都不會留下空白,無非競爭降價,吃虧的是報人,不是廣告商。4.文化生活單調,中文書籍難尋。布里斯班的老牌華文報紙當屬臺灣的《世界周報》,48個版,總期數已接近800期,據臺灣老移民說,是當地第一張華文報。廣告多且商家穩定。特色內容是42~43版的心靈頻道,為宗教言論。報紙每版上方都有一句警句,如:懂得帶人雖然重要,曉得如何配合人,才是真的了不起;佛心無遠近,人的愿亦無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成宏愿等。這張報廣告多,新聞在廣告中“尋找”,文章短得可憐,再不瘦身等同廣告紙,所以每周被剩下的報中都有它。還有《昆士蘭華商周報》、《昆州華報》、《世界周報》、《生活情報》、《華友周報》及香港的《鏡報》也是廣告多。筆者發現,總期數在300~700期的小開報紙,幾乎廣告為主,新聞文字是簡報式寫作,完全是把讀者出售給廣告商的典型案例。這也間接地說明地區廣告商與報紙間的飽和度依然有空間。中國的太極圖一半是陰,一半是陽,稱“陰陽魚”,互相依靠,互為補充,互為因果[5]。這就是廣告商與免費報的生存邏輯。
大開報——《昆士蘭日報》比較起來更像一張新聞紙,是辦大報的思維,不用娛樂和庸俗吸引眼球。特別是它的時政新聞,觀點犀利、新聞來源準確,標題及文章遵循新聞規律,有自己的言論,更多記者采寫。如2012年5月10日的澳洲新聞版頭條是針對2012年5月澳洲提高煙草稅的內容,標題:《新預算狂抽27億“罪惡稅”入境免稅煙限額50支啤酒稅大小漲》導語:(本報訊)煙民在澳洲簡直快要沒有容身之地了,新預算案不止斧削了入境旅客可攜帶的免稅香煙數量,還專門成立了“煙警(tobacco police)”來執行新的香煙簡裝法。另外一篇報道:《年入超11.5萬沒得賺單身無孩族更可憐》導語:(本報訊)周二晚公布的下財年預算案號稱“劫富濟貧”,專門把從富巨賈那里竊來的錢財濟施給澳洲廣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正文:不過請您暫且不要過于激動。如果您一年的總收入加起來超過11.5萬元,那您多半是撈不著多少實惠的。而倘若您未婚、無孩,那就更不幸了,寶貴的預算資金可不是用來浪費在您這種“孤家寡人”身上的。這段正文詼諧,煽情,代表臺灣華文報的文風。在經濟報道中數字很重要,這篇報道中的數字解讀都采用了成語比喻,動詞也用得生動,使讀者對數字印象深刻。
《昆士蘭日報》周四、六免費發行,彩色報,兩疊,都有報頭,連續版號,如:2012年6月28、29日。一版通常是整版廣告。02今日話題,有楚天澳人澳語欄目,由專欄作者分析地產投資,他的觀點是房地產一直漲,是最嫌錢的投資。有1/4版文字,其它廣告。03廣告。04澳洲新聞,1/2版文字,這期是報道政府拒絕難民船靠岸。05廣告。06澳洲新聞。 07廣告。08澳洲新聞,頭條是《中澳合破特大制毒藥品走私案》。09體育新聞,1/2版廣告。10社區信息,是整版臺灣表演的軟文,后面有社團身影。11美麗人生,2012年十二生肖、澳洲原住民祖傳秘方、EMU鴯鹋鳥油等文章,有1/2版廣告。12影視娛樂。13琉璃世界,這版是世界娛樂新聞,只有1/4版廣告。14工商信息。17整版廣告。18中國新聞,文章揭中國黑幕很勇猛,看得出是臺灣報人。19澳洲財經。20、臺灣新聞。21~28廣告,分類多,黑色。通過《昆士蘭日報》的議程設置和報道文章及廣告總量,可對澳洲華文報的內容窺見一斑。該報的廣告還算是少的。大陸報紙因為落地時間短,廣告少,基本還是一張新聞紙,比如《澳華時報》內容充實,有整版文章,大陸新聞詳實。采用簡體字。
四、唐人街免費報紙特點
重視經濟新聞,報紙副刊輕松幽默,時政新聞注重時效和預測,政策解讀。商業化的報紙不肯觸動政治敏感話題,新聞紙則敢于在時政新聞上做文章,并有專欄寫手談論感興趣的話題。香港、臺灣報紙的新聞選擇重大,如《工黨大選前景暗淡 陸克文不“出山”》、《逾八成澳人希望威廉王子成為下一任國王》、《租售地給外國投資者可由自己決定》等,敏感的政治問題還配有報社觀點。大陸報紙注重新聞標題,深度解讀、長篇報道為一大特點。除大陸報紙,其它都是繁體字,文法中不自覺地中英文混搭,首次出現的術語會注釋英文,首次出現的英文術語也會注釋中文。大陸報紙標題選擇直白,像《富二代為何到了美國就脫胎換骨?》;港臺報紙標題依舊傳統,注重虛實結合,“比喻”運用嫻熟,像《索馬里青年黨與美國賞金 奧巴馬身價=10頭駱駝》。中國文字的魅力與文采傳承當屬臺灣報人,視覺化也是他們的著力點。比如,2012年6月15日,野狗殺死9周大女嬰,澳大利亞32年懸案終告破的報道。在這周,澳大利亞全媒體均播報了這起冤案。1980年8月17日一對夫婦在澳大利亞中部旅游勝地愛爾斯巖露營時,9周的女兒突然消失,在大范圍搜索后未發現其尸體。母親堅稱是被野狗叼去,但當時澳大利亞人認為野狗不主動襲擊人,這對夫婦被判刑。當時好萊塢還將這事改編拍成電影《黑暗中的吶喊》,今年2月,達爾文市經過第4次審判,案件32年后終于塵埃落定,新的證據證明是野狗所為。對這樣視覺化很強的新聞,華文報都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渲染,成語連珠炮般轟炸。
在報紙形式上,不少為兩面看、雙一版,兩報頭,增加視覺沖擊力。像《昆州華報》A面為新聞,從澳洲到中國,到港臺時政、國際、熱點追蹤等,有副刊和服務版。B面的版面和欄目有:精打細算、娛樂生活·情感空間;副刊天下;娛樂生活·稅法圈地;你說我說;綜合新聞·古今中外;綜合新聞·拍案驚奇等。主要的廣告版安排在B面。
生活版和副刊版,往往本著為華語社區服務的態度,追求情趣和輕松風格,也注重提升與讀者的互動,有讀者來信。許多報紙都有算命,每周十二生肖運勢、博彩消息。正如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免費商業的未來》一書中所預見的一樣,“免費”是一種滌蕩舊有思維的商業經驗;“免費”更多的是一種生存法則,一種可以改變舊有發展模式而實現脫胎換骨的“動力機器”。布里斯班免費報紙在唐人街正遵循著自己的生存邏輯,生根開花。
參考文獻:
[1] 沙蓮香主編.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上海:三聯書店,1998.
[3] (美)克里斯·安德森著.蔣旭峰,馮斌,璩靜譯.免費商業的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 邵培仁.媒介生態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5]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李智謀編譯.小邏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