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的一系列局部戰爭表明,現代空襲武器具有驚人的效力,大打可“滅國”,小打可“點穴”,一旦開火,把對方打回“石器時代”,決不是聳人聽聞!
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第三章“捍衛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專設“保衛空防安全”一節,闡釋我國空防問題,此外在其他章節也多處談及與空防有關的問題,所用篇幅之大、論述之深入,是以往沒有的,體現了對空防的高度重視,其中一些新的思想點,值得高度關注。
為什么高度重視空防問題?
《白皮書》高度重視空防問題,符合當代世界軍事安全的發展大勢,充分反映了我國的安全訴求。當前,我國的天空看上去寧靜祥和,不像海洋事端頻發,看似“無威脅”??陀^上講,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后,敵性飛機蓄意入侵入竄我控制空域的現象確實很少發生了,表面上,天空比80年代以前安寧多了。
對此現象怎么看?我認為,第一,這反映出我國的空中安全環境總體是穩定的,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這得益于整個周邊安全環境的改善,還得益于50-80年代我長期開展的空防斗爭以及90年代以來空防體系不斷加強所產生的威懾力。
第二,與空中威脅樣式轉變有關。隨著衛星偵察技術、機載側視雷達偵察技術、機載電子偵察技術發展,現在很多國家對他國進行偵察,普遍采取對內陸進行太空偵察、對邊境進行雷達側視偵察和電子偵察的方式,所以一般不再派飛機進入對方領空。從我國的空情看,在我控制空域外圍對我進行的空中偵察,在爭議地區上空進行的空中侵擾,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第三,現代空中威脅積蓄的能量遠遠超過傳統空中威脅。
《白皮書》第一章提到,“機械化戰爭形態向信息化戰爭形態加速演變,主要國家大力發展軍事高新技術,搶占太空、網絡空間等國際競爭戰略制高點”,這在空中體現得尤其突出。充分運用高新技術的空中威脅,較之傳統空中威脅,發生了六個重要變化:
一是代次由三到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主戰飛機已經發展了三代,目前正在向第四代升級。美國率先跨入第四代,已經部署F-22和F-35兩型四代機。我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研制或準備引進,未來我周邊可能成為世界上四代機部署最密集的地區。
二是手段由一到多。從有人駕駛飛機和無人偵察機,正在拓展為四代機、無人機、巡航導彈、彈道導彈、臨近空間武器、太空武器、跨大氣層武器等“七位一體”結構,人們頭頂將是“七把利劍”高懸。
三是距離由遠到超遠?,F代遠程航空彈藥,可以在對方領空以外實施“防區外打擊”。
四是高度由高到超高。傳統空襲武器只在2萬米以下的稠密大氣層活動,但彈道導彈、太空武器、跨大氣層武器部署或運行高度都在10萬米以上,2萬到10萬米之間的“空隙”則將由臨近空間武器填補,人們頭頂上整體成為“火力走廊”。
五是速度從快到超快。傳統空襲武器的飛行速度是2倍音速,而彈道導彈、太空武器、跨大氣層武器、臨近空間武器飛行速度少則3倍音速,高則達到25倍音速,號稱能夠“兩小時打遍全球”!
六是危害由強到超強。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的一系列局部戰爭表明,現代空襲武器具有驚人的效力,大打可“滅國”,小打可“點穴”,一旦開火,會給對方帶來慘重的后果。所以說,千萬不能認為“領空無敵機”,“空中就無威脅”!
空防在國防體系中處于什么地位?
《白皮書》第一章判斷“中國仍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和挑戰”,“有的國家深化亞太軍事同盟,擴大軍事存在,頻繁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個別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上采取使問題復雜化、擴大化的舉動,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制造事端”,提出“積極運籌和平時期武裝力量運用,有效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睆倪@些論述,可以解讀出空防的地位作用:
第一,陸上海上的威脅大都會在空中表現出來。不論是有的國家“擴大軍事存在”,還是有的國家在主權爭端問題上搞“復雜化、擴大化”“制造事端”,都伴隨著空中的動作。
第二,空中威脅反過來制約陸上海上安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北約完全靠空襲給南聯盟造成相當于戰前8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迫使其在外交上屈服,這足以說明,空中安全絕不單純是空中的事,它是關乎國家安全全局的。
第三,維護空防穩定是“和平時期武裝力量運用”的重要形式。和平時期武裝力量運用的主要職能是懾止戰爭、控制危機、塑造態勢,空防斗爭在空中同樣是發揮這樣的作用。
我國空防的性質和任務是什么?
《白皮書》第一章重申了我國加強國防建設的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第三章重申了“中國武裝力量的根本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體現了我國政治制度和外對政策的和平性質。第二章明確,空軍“擔負著保衛國家領空安全、保持全國空防穩定的任務”,這與我國國防和我軍根本任務的自衛性質是高度一致的。
《白皮書》第三章之“保衛空防安全”節闡述了“空軍日常防空基本活動”,主要是偵察預警,戰備值班,海上空域警巡、邊境反偵察和境內查證處置異常不明空情,航空管制四項。
此外,在第四章還提到“空軍主要承擔保衛重大活動舉辦地和周邊地區空中安全等任務”。這些,其實就是空防的基本任務。在此反映出,我國空防任務的內涵有兩點新發展:
第一,海上空域警巡。這是因為,海上威脅通常會有空中威脅相伴,維護我國海洋權益需要空軍配合,強調海上空域警巡,正是適應這一形勢和訴求。
第二,空中安保。這是因為,當前航空器小型化、無人化、低空化、低端化、普及化趨勢發展很快,客觀上可能被敵對分子利用制造空中恐怖事件,《白皮書》第一章提到“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三股勢力威脅上升”,都可能在空中有所表現。強調空中安保,就是要遏控空中恐怖事件發生,這是有利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
怎么理解“平戰一體、全域反應、全疆到達”原則?
《白皮書》第三章之“保衛空防安全”節提到,空軍部隊的日常戰備的原則是“平戰一體、全域反應、全疆到達”,這是又一個新的思想點。
第一,“平戰一體”,是指保持空防行動的“靈敏”、“高效”、“常態”、“及時”,在平時要保持空防系統運行??哲娦袆铀俣瓤?,以分秒計,空中侵擾一旦發起,將非常突然快捷,空防系統如果平時不啟動,將難以應對。
第二,“全域反應”,是指在空中信息域、物理域的各種威脅事態都要做出反應。當前,軍事信息化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空中威脅以信息侵擾為先導、為常態,而且與實體侵擾相融合,我空防系統必須進行全域反應。
第三,“全疆到達”,是指空防范圍要到達全部領土上空和部分公海上的“公空”,其中偵察預警力量還要監視“周邊地區空中動態”。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原則,與“保衛領空”的任務及自衛性質不是矛盾的,而是高度統一的。其一,符合國家維護海洋權益的使命要求,與海軍“在相關海域保持軍事存在”的戰備任務是一致配套的。其二,在公空進行空中警巡不涉及國家主權,符合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其三,鄰國之間相互監控對方境內空情,是各國共同認可的慣例。
我國空防體系處于什么水平?
我國空防有著非常深厚的底蘊,歷史甚至長過共和國。1949年夏,周恩來同志就親自部署,組建了第一批高炮部隊和航空兵部隊,開始在北平地區擔負城市要地防空任務。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人民空軍,開始全面建設國家空防體系。60多年來,空軍、海軍航空兵和其他防空力量堅決貫徹毛澤東“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的指示,與入侵的外國飛機和入竄的臺灣國民黨飛機展開長期斗爭,有力捍衛了國家領空安全。
經過幾十年建設,特別是經過90年代以來的信息化轉型,我國空防體系已達到較高水平,形成了可靠可信的威懾力和實戰能力。國內外普遍關注和認可的成就:
第一,初步實現了體系化。現已初步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偵察預警、作戰指揮、武器控制和基礎通信網絡,基本配齊了各類機種,加強了信息作戰力量建設,形成了體系化的作戰能力。
第二,主戰裝備實現了“三代化”。從90年代初開始,到2006年8月最后一批殲六戰斗機整建制退役,主戰飛機和地空導彈從第一代直接跨越到第三代。
第三,初步形成了攻防兼備的力量結構。轟炸航空兵、殲擊轟炸兵、強擊航空兵建設得到加強,掌握了遠程精確打擊手段,空中進攻能力和防空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
第四,主戰裝備基本實現自主研發。特別是殲-10研制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研發三代機的國家,占領了世界空軍武器裝備發展的前沿。
我國空防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白皮書》第二章重申對空軍的戰略要求是“攻防兼備”,這其實就是空軍發展方向的定位。
空軍“攻防兼備”的內涵,按照我軍根本任務來理解,是指以鞏固空中國防、抵抗空中侵略、保衛安全為根本任務,加強建設,積極運用,有效懾止、抵御和反擊空中侵略以及其他安全威脅,捍衛國家領空安全。這個內涵,第一,是自衛性質的,不是利用空軍去搞擴張。第二,戰略上是防御的,不是利用空軍四處出擊。第三,戰役戰術上是攻防并舉的,有的情況下,需要用進攻手段達成遏制侵略、抵御侵略的目的。戰役戰術上重視進攻,從技術上看,也是因為空中力量的特點是長于進攻,單純的防御效益很差。
《白皮書》第二章還提出“空軍加強以偵察預警、空中進攻、防空反導、戰略投送為重點的作戰力量體系建設,發展新一代作戰飛機、新型地空導彈和新型雷達等先進武器裝備,完善預警、指揮和通信網絡,提高戰略預警、威懾和遠程空中打擊能力。”這既是對空軍建設現狀的描述,也是對空軍發展布局的設計。
所強調的四個重點,符合空軍功能多元的特點,而且高度適應國家安全和發展對空軍的戰略需求,都是空軍建設和運用的戰略領域。偵察預警及預警、指揮和通信網絡、新型雷達等裝備建設,是信息化空中作戰的神經中樞;空中進攻和防空反導是實現攻防兼備的兩根重要支柱;戰略投送,是國家和軍隊都需要使用的戰略手段。這當中,提到了提高“戰略預警能力”,這是空軍空防能力的一個新增長點,主要是要實現稠密大氣層以上空間目標和遠距離目標的預警。
民兵預備役防空力量和人民防空力量有什么作用?
《白皮書》第二章提到民兵組織編有“聯合防空”隊伍,第三章提到“民兵預備役防空力量和人民防空力量”,這是對我國空防體系結構要素的完整描述。此外,還提到民兵各類專業隊伍,都將承擔空防任務。高度重視軍外空防力量建設和運用,是人民戰爭思想在新形勢下的繼承和發展,也符合現代空中攻防作戰的規律。
從力量配置和運用的角度看,現代空襲有三個特點:第一,可能會達到很大的規模,而且是大縱深、多方向、多高度的進襲,對抗擊力量的規模和布勢要求很高。第二,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對抗激烈,對防空偵察預警、通信保障力量的規模和專業性要求很高。第三,基本以城市基礎設施、信息系統、交通系統為突擊目標,對防空偵察預警、通信保障力量的規模和專業性要求很高。
這三個要求,單純靠軍隊力量都是難以達成的。這就要求,采用軍民融合方式建設空防體系,建設和運用民兵預備役防空力量和人民防空力量,在信息支援、對空抗擊和綜合防護等重點領域,協助、配合軍隊開展空防斗爭。這說明,空防是全民的事業,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參與完成。
摘自2013年4月20日《解放軍報》,作者為空軍指揮學院訓練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