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環
摘 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快、渠道廣,突發事件報道的水平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問題。突發事件的最大特點是其“突發性”,因此,不同的新聞價值觀下對待突發事件的報道會呈現不同的影響。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指導下的突發事件的報道能夠消除社會恐慌維護社會系統的穩定。相反的,則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本文通過探析新媒體語境下突發事件報道的現存問題及原因,提出在新媒體環境下對突發事件報道的新聞價值的標準取向。
關鍵詞:突發事件;新媒介語境;新聞價值;標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096-02
我們生活在一個持續受突發事件影響的世界中。引發突發事件的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地震、火災,也可能是孩子口中的一口牛奶。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許多事件解決的關鍵在于第一時間的溝通。對于突發事件的真實報道可以減少社會恐慌、維護社會穩定,而且也能檢驗媒體應對事件的能力和整體的實力。特別是在新媒介的語境下,突發事件的報道所體現出來的媒介新聞價值標準顯得更加重要。
一、新媒介語境下的突發事件的報道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以疊加的方式向前發展,新媒介的出現不代表舊媒介的消亡”。在現代社會,隨著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與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融合,從而構成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存的新媒介環境。新媒體以其快速、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優勢,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發揮著強大的傳播力和深遠的影響力。
1.媒體對社會學習的誤導。新媒介語境下,各種媒體信息觀點龐雜,一些媒體正面的報道宣傳不足,反而將一些社會問題人為性放大,制造緊張空氣,錯亂社會認知,造成了媒體對社會學習的誤導。如2010年富士康發生十二連跳事件,在社會中引起了極大關注。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公開表示,媒體對自殺事件的過度報道和渲染會引發“維特效應”。人大喻國明教授表示,媒體在短時間內的集中報道,會令某個現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報道的取向問題可能會產生變相鼓勵的負面效果。富士康事件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還是因為事件本身和媒體報道的連續性。因此,在競爭激烈的新媒體時代,對突發事件的報道要把握好“度”,媒體應該具備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而不要為了一味地滿足公眾的好奇心,成為“維特效應”的推手,對社會學習起誤導作用。
2.傳播虛假信息對公眾認知環境的干擾。公眾對突發事件極為敏感,媒體所傳播的信息一方面涉及公眾知情權的實現,另一方面也關系到群眾的人身安全與社會系統的穩定,媒體對虛假信息過度報道會干擾公眾對環境的正確認知。虛假信息在渠道多、速度快的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迅速傳播和擴散,公眾產生心理恐慌從而不信任政府,嚴重威脅著社會的穩定。目前,手機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信息溝通和傳播工具。2010年山西“等地震”事件就是因為大部分民眾通過手機和電話被通知地震要來,因此造成社會恐慌。此次事件中手機就充當了主要的信息傳播媒介。通過手機的連接,消息實現了從點到點或從點到面的快速傳播,由此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
3.媒介融合后新舊媒體議題設置的凌亂。新媒體環境下,任何一個普通民眾都可以設置議題。而新舊媒體在議題設置上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媒體互相抄襲不溯源,導致議題雷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唱反調等問題,這在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是極為不利的。新媒體將議題的設置權下放,設置者泛化,民眾往往通過建立個人網站、在BBS上灌水、發送手機短信等方式傳播和交流信息。由于傳播者數量巨大、分散、異質,還處于匿名狀態,監控起來比較困難,自行發布的信息可以跨地域、跨國界、跨文化地傳播,幾乎不受限制。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如果媒介不嚴格把關,將錯誤的觀念設置在議題中,必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4.信息龐雜對媒體權威性的削弱。新媒介的出現,使普通公民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等發布消息表達觀點,從而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參與新聞傳播的能力,信息傳播者與受眾在當代已經合為一體。話語權力的分解削弱了專業媒體的話語權威和主導地位,龐雜的信息阻礙了專業權威媒體設置有利于社會穩定發展的良性議題。在新媒體環境下,海量信息的源頭包括傳統的新聞單位、信息公司和個人,多節點、無中心和網狀發散型的傳播方式替代了傳統的中心節點式的傳播,這勢必帶來輿論的龐雜和不可控。
二、新媒體語境下突發事件報道所存問題的原因
1.市場化的沖擊。在我國,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長期以來承擔著重要的宣傳與組織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涌現出一大批以都市報為代表的市場化媒體,市場化媒體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主要基于受眾的價值判斷,這極大地改變我國的媒介環境。市場化必然導致新聞內容發生質的變化,一些不符合常規的事情更容易被納入到媒體的報道體系中,這已被歐美國家媒介發展史所證明。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媒體的社會責任,一些媒體不惜以損害公眾利益來謀取媒體集團的贏利。特別是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部分媒體以提高收視率或獲取瀏覽量為首要目的,一味追求報道速度和轟動效應帶來的商業利益,影響了媒體信息內容的公信力,在社會中造成負面的影響,嚴重損害了公眾的利益。
2.傳播者媒體素養的缺失。新媒體語境下,傳播者包括專業的媒體從業者也包括傳播信息的個體。突發事件報道具有極強的公共性,沒有高度的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水準,媒體和媒體工作者必然會缺乏社會公信力,而沒有社會公信力的媒體機構或媒體從業者最終必然會遭到社會的唾棄。之所以會出現媒體從業人員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和借助虛假信息進行炒作的行為,最根本是因為從業者職業素養的缺失。信息傳播者行為的不規范,說明其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缺乏。同時,人才管理機制的發展速度沒有跟上新媒體的發展速度,缺乏一定的規范制度來督促新媒介從業者的職業行為。
3.新聞價值標準的雙重屬性。選擇什么樣的新聞進行報道,從哪個角度進行報道,這是由新聞選擇的價值標準決定的。新聞價值標準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新聞的客觀性,另一方面是主觀性。任何新聞的價值都是由人來決定的,主觀因素必然產生影響。在對一新聞事件進行價值判斷時,我們必須將事件本身的價值與判斷者的身份和所處的情境相結合,才能做出一個相對準確的新聞價值判斷。不聯系具體情境而判斷一個新聞事件的價值高低是無意義的。
經濟的市場化和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媒體在這個大背景下必然受到影響。在我國,雖然對于媒體的要求中社會效益排在第一,但媒體的市場化過程中,必然要考慮媒體的經濟效益。市場因素對于媒體的影響,就體現在媒介對新聞事件的價值判斷上,容易向受眾的新聞價值觀妥協,以“吸引受眾眼球”就成為媒介新聞價值取向的重要標準。
三、在新媒介語境下應有的新聞價值取向
新聞價值是一種度量,用來評判新聞事件和新聞文本的意義。新聞六要素,即真實性、及時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新鮮性體現的就是新聞價值取向。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和興盛,除了基本的新聞六要素外,當前我國媒體新聞價值取向有了明顯的改變。
1.多元化。在我國,長期以來的新聞報道都是堅持政治宣傳為主,即一維性的政治宣傳,純粹從政治角度出發,把政治宣傳與新聞等同,使得在我國的新聞傳播中呈現泛政治化傾向。眾多報紙的頭版頭條長期集中報道我國的內政活動和工農業生產,政治性較強,傳播具有單向性。在進入新時期后,報道取材的多樣性、內容的趣味性,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強調新聞傳播要做到信息、教化、監督和休閑等功能的“多位一體”,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新聞需求。
2.生活化。隨著人們生活的豐富,信息需求量急劇加大,新聞媒介作為傳播介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連接橋梁作用。新聞報道開始更多地將視角對準大眾的需求,反應大眾的現實生活,對人們關心的、有用的和感興趣的信息進行盡可能充分的報道,開始強調新聞的本土性、接近性和實用性。比如,隨著社會生活的經濟化,經濟新聞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大眾生活經濟學”因此得到普及。另外,生活化成為報道實證新聞的一個重要視角,新聞的通俗易懂、簡單明了成為解讀重要新聞的基本策略,使新聞報道“近些再近些”。
3.平民化。在新聞報道價值取向中,平民化是報道多元化取向中最顯眼的一員。關系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題材備受各媒體青睞,內容涉及到如就業、物價、交通、房價、上學、看病、社會治安等反應老百姓衣食住行,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等的新聞題材越來越受到受眾的關注,同時也備受各媒體青睞。尤其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特別關注,重視群眾疾苦,傾聽老百姓聲音等的新聞報道,關注人文關懷,在幫助一些有真正有困難的群眾的同時,也彰顯社會公平正義,這類新聞報道在社會中產生強烈的反響。
4.深度化。深度報道作為一種報道方式和新聞類型,能夠系統而深入地反應重大新聞事件和重要社會問題,揭示事件來龍去脈,發現事實真相,釋疑解惑。在新聞實踐中,深度報道正逐步發展為“深度新聞”和“新聞的深度”,在深度思維和深度方式上做文章。狠抓重大題材、深挖新聞主題,或在新聞背景上下功夫,已經逐漸成為各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的自覺,都力求將信息梳理,理性闡釋、權威解讀做得更足更深更好一些,新聞傳播已經進入“調查時代”、“厚報時代”,深度化將未有窮期。
參考文獻:
[1] 謝耘耕.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報道[J].新聞界,2008(6).
[2] 杜俊飛.中國網絡新聞事業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施星輝.媒體:“維特效應”的推手?[J].中國企業家,2010(12).
[4] 白紅義.新聞價值“異化”的思考[J].新聞記者,2010(5).
[5] (加)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 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7] (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陳亮,周立方,李啟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8] (美)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的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9]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0] 胡忠青.手機媒體與突發事件應急信息傳遞[J].新聞知識,2007(6).
[11] 黃烜.論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信息公開和輿論控制[D].西南政法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