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
9.萊托里的腳印(1978年)
1978年,著名古人類學家瑪麗·利基領導的研究小組在非洲坦桑尼亞北部、東非大裂谷東線一個叫萊托里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留在火山灰中的兩足動物的足跡,這些足跡的主人便是阿法南方古猿。腳印共兩串,平行緊挨著分布,延伸約27米。這些腳印距今有350萬年,是由兩個個體走在潮濕的火山灰上留下的,這些火山灰后來凝結成巖。腳印的發現表明,人類祖先能夠熟練地兩足行走,顯示原始人類已經是直立行走的了。
阿法南方古猿,又名阿法南猿或南方古猿阿法種,是生活在390萬年~290萬年前已滅絕的人科,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屬和人屬的共同祖先。它與較年輕的非洲南方古猿一樣,都是較修長的。
與現今及已滅絕的類人猿比較,阿法南方古猿的犬齒及臼齒較細小,只是相對現代人類而言還更大一些。阿法南方古猿的腦部亦較小,只有380立方厘米~430立方厘米,有下巴突出的面部。
阿法南方古猿細小的腦部及原始面孔,加上兩足行走的發現,改革了當時古人類學家的想法。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阿法南方古猿前,一般認為腦部增大較兩足行走先出現。因為當時最古老的人的腦部相對較大,如早露西幾年發現的盧多爾夫人腦部就有約800立方厘米。
對于阿法南方古猿的行走模式有著很多爭論。一些學者相信它差不多是完全兩足行走的,而其他的則認為它是部分棲于樹上的。阿法南方古猿手、腳及肩膀關節的結構都支持后者的說法。手指的彎曲及趾骨像現今的猿,足以表示它們可能用來抓住樹枝攀樹。它們的手腕可以緊扣,適合指背行走。肩膀關節比現今人類更接近頭骨,再加上相對較長的手臂,相信阿法南方古猿是伸高雙臂來攀樹的。再者,從頭顱骨的掃描中科學家發現了溝漕及骨質的迷宮形態,猜測它們可能并非兩足行走的。
但是,阿法南方古猿仍有一些特征顯示有可能是兩足行走。整體上說,它的骨盆較像人的。它的胯骨片短而闊,闊的薦骨直接在臀部關節之下,且有明顯證據是連接股直肌。即使它的骨盆并非完全和人的一樣,但這些特征都支持是一個某種程度兩足行走的結構。它的大腿骨亦指向膝蓋,令腳更為貼近身體的中線,適合兩足行走。現今的人類、猩猩及蜘蛛猴都有相同的特征。它的腳上亦有內收的腳趾,難以用后肢來抓住東西(如樹枝或母體),增加了嬰兒從母體掉下的危險。阿法南方古猿的腳踝關節亦像人類的。而在對阿法南方古猿脊椎的分析中科學家發現,甚至在懷孕期間,它們都已開始使用兩足行走。
在電腦模擬中,阿法南方古猿的慣性及運動學顯示它們可以像人類般行走,不論是直立的或是屈膝的姿勢,但卻不能像黑猩猩般行走。直立姿勢比屈膝行走有效得多,差不多節省1/2的能量。阿法南方古猿似乎在短距離上以兩足行走是很有效的,而在萊托里的腳印則顯示它們的行走速度為每秒1米或以上,與人類平時行走的速度相近。
科學界普遍認為,直立兩足行走是由彎曲雙腳的指背行走演化而來的。但是像圖根原人等的化石顯示,兩足行走已于800萬年~500萬年前出現,正值黑猩猩及人類分支的時候。現今的猿及其祖先都會在攀樹時采用直立的姿勢,故有人認為直立行走是演化自樹上棲息的適應性。對現今蘇門答臘猩猩的研究顯示,它們是以四肢在大樹枝上行走的,但在較細小的樹枝上則以兩足及直立的腳來擺動,這可以幫助它們到達樹枝邊擲下果實或到達其他樹上。
發生在1200萬年~1100萬年前的氣候轉變影響了東非及中非的森林,限制了在樹上的移動,令當時人科的祖先需要適應在地上直立行走。但大猩猩及黑猩猩的祖先則習慣了以屈膝姿勢攀上直立的樹干,最終令它們使用指背行走的方式在地上行走。故此,阿法南方古猿可能都是直立雙足在地上行走的,并且仍會以雙臂攀爬細小的樹。但是黑猩猩及大猩猩是人類的近親,且同時擁有融合的腕骨,故人類祖先亦有可能是指背行走的。其他一些研究指出,靈長目直立的脊骨及身體最初出現于2160萬年前中新世早期的莫洛脫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