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偽造、篡改、剽竊科研成果;論文虛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嚴重損害了我國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影響學術氛圍的純凈,甚至嚴重影響國家的學術信譽和學術發展。因此,防治和治理學術不端及學術腐敗行為、凈化學術環境勢在必行。通過分析學術造假現象,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對策。
關鍵詞: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第三方評價;防范與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128-02
學術造假和論文剽竊在國內學術界早已不是新聞。但近幾年,媒體頻頻曝光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如論文抄襲、成果剽竊、捏造數據、不當署名、一稿多投、挪用科研經費等等,而涉嫌者從研究生到到教授甚至博導、院士,實在令人震驚。種種不端行為正如病毒般侵蝕著科研肌體,如不及時防范、治療,學術環境就難以純凈。
一、學術造假現象及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學術不端行為體現
1.抄襲他人成果
抄襲是最為常見的學術不端行為。如湖北某大學郝漢舟把他人發表的3篇SCI論文竊為己有,其中把自己列為第一作者的有2篇,列為非第一作者的有1篇;2005 年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連生被舉報存在剽竊他人成果的嫌疑,經調查屬實;浙江大學原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因論文造假被開除出教師隊伍。
2.偽造篡改實驗數據
實驗數據造假現象較多存在學術論文中。而目前學術期刊使用的檢測系統不能分析數據,因此,盡管有些文章通過了檢測系統這關,但還需要編輯、專家進一步認真評審。如日本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加藤茂明的研究小組被曝存在大量篡改和捏造實驗數據的行為,數十篇論文因此被撤銷;天津某大學作者發表的兩篇標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論文實驗材料完全不同,但是實驗結果完全相同,經查其中一篇論文數據造假。
3.雇“槍手”
論文中介、槍手在市場的需求下迅速生長。職稱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甚至連工作總結、會議發言都可以花錢通過中介、槍手獲得。如湖南某大學彭國星與福建某大學余文瓊在網上雇人完成基金項目書。經比對,彭國星2012年度申報的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與余文瓊2012年度申報的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整體相似度為97.1%,經調查,兩人都是花錢從網上“中介公司”購買申請書。
4.剽竊、偽造信息
山東某大學任升峰抄襲剽竊他人已獲資助項目申請書。經項目相似性檢查系統比對,其2012年度基金申請書與其他人2008年度已獲資助項目申請書高度相似;同時,任升峰為展示他了解該研究領域的前沿,將申請書中10篇參考文獻的出版日期變造成近年,并且將原資助項目主持人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列為自己的研究成果[1,2]。
(二)學術不端產生的原因
1.學術造假動機來源于利益
為了評價高校及科研單位研究人員的技術水平,產生了發表論文的需求,現今發表論文、出版論著、科研成果與評職稱、年終考核、課題結題、榮譽、升遷等利益問題密切聯系。導致在科研成果上重成果、輕轉化,在職稱評定上重數量、輕質量,在項目評定、成果認定上重人情、輕內涵導致了學術的虛假繁榮。
2.急功近利、浮躁、追求短期效應之風對學術氛圍的侵蝕,部分科技人員職業道德缺失。
3.科技管理體制存在問題也是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
4.懲治不力是學術不端行為頻發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尚無完整有效地防止和懲處學術腐敗的法規。因此,面對剽竊、抄襲、虛假學術行為,要用“重典”治理,以儆效尤[3,4]。
二、整治學術不端行為的對策
(一)加強科學道德教育
缺乏養成教育是造成學術不端行為的一個根源因素。如果大學缺乏學術積淀和學術傳統,必將嚴重影響整個社會學術誠信。因此,應該從大學開始培養青年人的學術誠信意識,將正確的價值觀念植入靈魂。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要進行嚴格的學術規范和誠信教育,設立不同的探討科學道德相關問題的課程,包括科學道德規范與文化宗教影響、科學與政策、學術道德與社會服務等等。
同時還要設立明確的科學道德培訓目標和管理人員,針對不同學位的學生給予足夠的科學道德教育。一旦發現學生、教職人員出現學術剽竊等不端行為,就要給予最嚴厲的打擊。國內的很多高校相關的“宣傳教育”已起步,這將成為學術凈化的主要防線。
(二)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設立專門的評價機構
第一,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學術規范,首先要避免錯誤的機制設計。國內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把學術評價、考核結果直接與職稱、職務、工資等聯系起來,有些人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就采取學術不端行為。
這些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是“鼓勵”和“逼迫”學者造假。錯誤的機制設計是導致我國論文產出第一,質量落后的根本原因。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才是推動學術發展的出路。比如在中國科大實行多年的 “柔性考核機制”,學校一概不提硬性指標,對一年一度的考核也不作具體要求,只是要求進行3~5年的階段性工作匯報。歷史數據表明,這種管理上的“柔”,并未造成中國科大學術和人才建設上的“弱”,反而使他們更“強”。
第二,建立第三方評價機構。當前我國學術評價機制需改革或重構。中國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應建立學術打假機構,作為第三方進行學術評價。大學里雖然有審查機構、評價機構,但缺乏獨立性,做出的評價也缺乏客觀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為防止申請人抄襲剽竊項目申請書,引入了項目相似度檢查系統,起到了維護科研誠信的作用,但僅依靠檢查系統還是不夠,仍缺乏科學性、客觀性。因此,必須有第三方評價機構,維護程序公正。將評價標準和程序預先公布,并得到嚴格遵守,可實行小同行評價,采用通訊評審等方式。
(三)學術刊物要做好把關人角色
學術期刊作為論文出版發行的部門,擔負預防學術不端行為職責,起著把關人作用。
因此,編輯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公正處理來稿,堅持學術原則。一是對“人情稿”、“關系稿”嚴格把關,杜絕發表不符合要求的稿件。
二是提高審稿門檻和質量。每篇文章都要經過學術不端系統檢測,對抄襲率高的文章一律淘汰。但檢測軟件不是萬能的,它只能起到警示、告誡學術人員遵守學術規范,盡可能地消除論文抄襲,是防止學術不端的一個輔助手段。因此,對文章的核心內容是否具有創新性則要經審稿專家嚴格評審。
三是拒絕中介。有需求就有市場,論文發表中介在中國大地上一下子漫延開來,甚至具備了一定規模,形成了職業。正是這個特殊群體的存在,給學術氛圍籠上了一層灰暗。一些期刊編輯收了好處費,便將本不能發的文稿也發了。
這種收錢成人之美,不僅導致低劣文章充斥版面,也破壞了職業道德、損害了他人利益,踐踏了學術殿堂!作為學術刊物,用稿應實行陽光操作,編輯與作者直接聯系,拒絕接受論文發表中介推薦的文章[5-6]。
(四)完善法律法規遏制不端行為
學術不端行為使人們對科研的真實性、對研究者的誠實性產生了極大懷疑,也使人們思考學術不端行為到底應屬于法律管轄還是道德管轄。而如今科研人員并不能完全以科研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許多人拋棄了嚴謹的學風,導致 “學術垃圾”橫生。
我國還缺乏防范和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法規制度,在不端行為的認定和處理方面,還存在認識標準比較模糊等問題。因此,有關部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要提高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懲治力度,不僅造假者要承擔責任,相應的評審機構也要承擔責任。只有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五)成立學術調查機構,對不端行為無限期追究
在管理體制上,我國還缺乏一個能夠跨越多個部門、相對獨立的調查機構。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在幾年前成立了專門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頒布了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有關條例,但該機構還沒有產生明顯效果。同時,對學術不端行為應該零容忍并無限期追究責任。
三、結 語
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創新創造日新月異的時代,科學道德以其在學術繁榮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只有加強學術誠信和道德教育,建立科學的學術激勵機制和規范的評價體系、評價機構,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期刊作為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者,肩負著重要責任,只要整個期刊界、學術界聯合起來共同抵御學術不端行為,學術氛圍必將得到凈化。
參考文獻:
[1] 陳燦華,趙俊.預防與懲治學術不端行為之我見[J].云夢學刊,2011(3).
[2] 羅芳.學報編輯如何防范學術不端行為[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6).
[3] 潘淑君,李無雙,葉飛.學術期刊應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策略[J].編輯之窗,2007(6).
[4] 張立,王華平.學術不端行為的模型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5).
[5] 蘇振華,楊振和.我國期刊運營模式現狀及創新分析[J].價值工程,2011(11).
[6] 胡春艷,李貴.學術危機與學術問責[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