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老相機,一直都是收藏界里的小眾。作為一項極富把玩性的收藏品種,每一部相機里都裝著一個時代,定格過當年的故事。與瓷器書畫這些主流的收藏相比,既能使用又能收藏的老相機顯得趣味十足,玩家秦春光沖著這點,攢下了一屋子的戰利品。
老秦這間名為“好時光舊物”的文物坊,算得上是一座微型的相機博物館了。展架上近百臺跨越年代、不同國籍的相機,就像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撲面而來。對于熱愛攝影,喜歡相機的人來說,照相機就像是不可割舍的孩子一樣,每一臺都是難忘的回憶和珍藏。
大如木箱的老相機,直接就讓人聯想起老電影里那種拍照時會騰起一股白煙的場景,民國范兒十足。而香煙盒般大小的相機,又讓人感嘆工業時代對影像技術的深刻烙印。收藏相機近三十載的秦春光,自己也變成了一部影像科技進化史的活字典,聽他講這些老相機的來歷和功能,如數家珍。
收藏相機也需要“緣分”
在秦春光看來,相機收藏講究一個“緣”字。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強求也得不來。以他收藏的德國1930年產的蔡司超級依康泰為例,相機原先的主人是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很多人踏破門檻想重金收購這款豪華老相機,可老先生就是惜售。秦春光也很喜歡,卻沒有刻意索取,倒是因為志趣相投先跟老先生成為了忘年之交。在相識四年之后,老先生居然主動提出把這臺相機交給秦春光收藏,還把一臺產于上世紀20年代,德國專門為中國市場生產的如今已成為稀缺限量版的老相機給他收藏。像這種緣份的記憶,在秦春光的收藏記憶里不勝枚舉。
喜歡收藏相機的人大概有兩類,一類是為了投資升值,另一類就完全是興趣所致,秦春光是典型的后者。他的收藏都是隨著時間和機緣巧合留下來的,其中也不乏一些熱門品種在短時間內價格可以翻倍,但他根本就不在意這些到底能值多少錢,只抱著欣賞的心情去玩。現在,他手中最早的一部相機是1897年生產的美國柯達機,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他收藏的那些古董相機,幾乎每一臺拿出來都是完整的,有很多還可以繼續使用,只是膠卷的型號難以覓得了。老秦說,與現代數碼機相比,老式相機拍出的作品立體感、層次感更強,每一個從機械相機年代走過來的攝影愛好者,都忘不了那種手指撥動快門,仿佛有時光從指間滑過的感覺。
老相機的身價今非昔比
收藏老相機,需要很高的鑒賞能力和豐富的鑒賞經驗。二十多年下來,秦春光也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品鑒標準。他認為,無論是投資還是收藏,存世量少、年代久遠和保存完好的老相機,永遠是珍貴所在,其價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上世紀30年代末出品的蔡司超級依康泰C型相機,目前市價為3.5萬元左右。而一些19世紀出品的古典相機,如果機械構件保存尚佳、使用靈活的話,在歐美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則超過10萬歐元,個別精品級老相機在拍賣中甚至出現過百萬美元的身價。2012年5月份,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場拍賣會上,一架產于1923年的小型萊卡相機就拍出了110萬歐元的高價。
對比國外,國產老相機由于品相完好的存世不多,近年來的拍賣行情也升值較大,一些國產早期金屬材質的旁軸相機,幾年前幾十元無人問津,現在的價格已成千上萬。有一個藏友在六年前花五十元買的相機,半年后就變成二百元,現在已升至兩萬元以上,價格暴漲百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的“紅旗”、“上海”、“海鷗”相機及“東風”相機,因為數量稀少,目前市場價值都在五千元以上。
作為較早收藏相機的玩家,老相機市場在秦春光眼里還是很有前景的。因為國內的收藏熱興起不久,如果經常去一些交易品市場或者舊貨市場轉轉,還是有不少“撿漏”機會的,價格門檻也會低很多。
如何辨別老相機
與其他收藏品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不同,老相機收藏中出現假貨和贗品的概率較低,因為相機的構造涉及到光學,金屬學,機械學,電子學許多方面,造價難度較高,成本也大,贗品也容易辨認,所以收藏的風險就小。如果真要作假,也是在機器的翻新改造上做文章,所以不要以外表的成色好壞來鑒定相機的價值,要多看細節,才能辨別真偽。
那么要如何鑒定一臺相機的收藏價值呢?秦春光給出了下面三點意見:
一、首先看外觀,也就是老相機的品相。外觀包括磨損程度、機身的完好性、自由開啟的正常度等。如果機身有嚴重磨損,缺少零件,外殼貼皮損壞等,都會影響到價格。
二、其次,關注相機的鏡頭。鏡頭是相機的核心,要檢查鏡頭有無劃傷、污點及霉變,鏡頭裝卸是否正常。
三、最后,看附件的完備性,附件齊全的老相機價格更高。
在淘到一臺心儀的老相機后,自然也少不了對它的精心保養。秦春光介紹說道,老相機的金屬外殼、皮革裝飾,在相機到手后第一時間就要進行清潔,行話里這叫做“整機”。除了外殼部分,相機鏡頭和暗箱也要用專門的吹灰刷小心處理,還有鏡片、取景器玻璃等關鍵部件,都要用小毛刷輕輕刷去浮塵。每隔一段時間,老相機都必須做這樣一次的全面清潔,才能延長壽命。
對秦春光來說,相機收藏除了欣賞之外,保養過程也是一大樂趣。他每年都會把相機拿出來使用兩三次,按按快門,轉動鏡頭的對焦環,撥動一下光圈,讓老相機的各個部位都通通氣,增加一下靈活性。通過這樣的“整機”過程,他也能進一步摸清楚老相機們的“脾氣”。在秦春光的人生里,收藏老相機就像是對待一個老朋友一樣,在手動撥弄膠卷的“滋滋”聲中,慢慢聽它講述那過去的故事。 編輯 朱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