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曾幾何時,房地產被認為是一種粗放型的、低技術含量的、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看來,你可以不懂設計,你可以不懂工程,你可以不懂營銷,什么都不需要懂,只要你有錢,甚至錢都不需要,只要有“關系”,你就可以做房地產。2004年以來的這一大波行情,成就了房地產這個行業,也成就了很多開發企業。在最瘋狂的時候,只要你能拿到地,你就能賺錢,唯一的差別就是由于買地價格有高有低而造成的賺多賺少的問題。
當前中國的貧富差距狀況已經相當嚴峻。根據最新的調研成果顯示,目前國內10%的家庭擁有著近85%的家庭財富。而這部分擁有超強購買力的群體目前已經基本退出了市場。雖然從整體來看,市場的長期主體是改善和投資性需求。但受到限購令的影響,當前的市場主體暫時只能為剛需。和剛需談過多的生活理念和營銷概念,其用處可能會非常有限。
除了對房地產企業之間理想主義與務實精神的討論,據筆者觀察,房地產市場上的大企業與小企業,以及專業公司和項目公司的對比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先看大企業與小企業,他們的區別不僅僅是規模。大企業往往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也會有更長的視界,所以其考慮問題不是按照一個項目、一個項目來的,而是立足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優化(經濟學上專門有個研究工具叫做動態優化)。因此,大企業往往需要維持較穩定的土地儲備、開工項目、現金等的配置,而小企業的資產組合則往往更具波動性。因而,大企業是不會因為當前行情不好就完全不拿地的,他們需要維持一個合理的土地儲備的庫存水平。而且,拿地本來就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活兒,行情膠著的時候不儲備點地,難道又等到行情火爆了再高價去搶?近期全國土地市場的回暖,這可以提供一種解釋。
再來看專業公司和項目公司,他們主要體現了一個長期和短期的區別。專業公司長期扎根行業,往往各項成本都能做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體現了經濟學上的“學習曲線”。因而其抗風險能力更強,也能夠承受短期的虧損。項目公司往往都是抱著“干一票就走”的心態來的,因而其成本不低,抗風險能力也弱,因而會出現時而進入時而退出行業的現象。其實,觀察項目公司的多少,往往也能輔助判斷這個行業的成熟程度。
此外,在這個復雜的房地產市場中,還有不少很有特色的企業。比如,“金主”類型的九龍倉,近期不斷加倉內地房企的股份,體現了其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看好。另外,把房子當作藝術品修的星河灣,也值得研究。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其產品的銷量,有待觀察。另外更多的企業當前最關注的核心問題,除了銷售回款,可能就是融資了。近日,金地宣布擬二度赴港買殼16.54億港元控股星獅地產,這是繼萬科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南聯地產、中糧集團旗下的中糧香港收購在港上市的僑福企業后,又一家地產龍頭跨入香港資本市場,希望通過收購控股香港上市房企曲線拓寬融資通道。
不論如何,像幾年前那樣,隨便拿塊地就能賺大錢的時代可能真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對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其實是件好事。畢竟,暴利和拍腦袋就能賺大錢的行業,一定會吸引大量的競爭者,即使沒有調控,競爭最后也會導致行業利潤率的下降和大量企業的退出。當前的房地產調控,不外乎促使這一變化提前到來而已。往以后發展,房地產業應該是需要精打細算才能過日子的行業了,科學的分析和決策將在這個行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