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放大杠桿、放大收益”是券商向客戶推薦融資融券業務時喊出的響亮口號,但券商在鼓吹“放大收益”的同時,并沒有提醒投資者“兩融”業務同樣會放大風險。券商為了自己的個體利益,而將風險“隱藏”起來的宣傳手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融資融券業務自推出之后,其發展異常迅猛,其中又以融資業務表現最為出色。來自滬深交易所的數據顯示,自年初至6月底,兩市融資余額從878億元增長至2000億元以上,增幅超過250%。融資余額大幅飆升的背后,是監管部門“重融資、輕融券”的結果,亦是諸多券商紛紛降低“兩融”門檻的必然。
融資融券作為監管部門推出的創新業務,本意是滿足市場的投資需求,也是投資者獲利的一種全新工具。然而不幸的是,“兩融”業務已蛻變為A股市場的又一“絞肉機”。從年初至今,“兩融”客戶超過九成出現虧損,即使是將時間拉長至3年,亦有六成投資者為其所累,“兩融”業務僅僅只是少數參與者的盛宴。
“兩融”業務成為股市新的“絞肉機”,并非沒有原因。首先,融資融券業務自試點開始,A股就一直處于熊市階段,從2010年至今,股市鮮有像樣的表現,更多的是下跌。去年與今年,股指曾經兩次重回“1”時代,特別是今年6月底的暴跌,上證指數不僅跌穿了去年的低點1949點,甚至還創出1849點的五年來的新低。由于“兩融”業務中融資余額占據“兩融”余額95%以上的比例,股市的下跌,融資者出現虧損其實已經“被注定”。
其次,券商大幅放低“兩融”門檻放大了投資者的風險。在“兩融”業務推出之初,出于防范風險方面的考量,監管部門將參與“兩融”業務的門檻設置為50萬元與開戶時間不低于兩年,而為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與獲取更大的利益,目前這一門檻已“被下降”至20萬元與開戶半年時間。開戶只有半年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明顯是把投資者往“火坑”里推。這些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虧損幾乎是“主旋律”。
其三,“兩融”業務的“跛腳”運行也放大了投資者的風險。轉融通試點雖然已經推出,但監管部門對于轉融資與轉融券卻采取了不同的態度。目前,轉融資試點已經先行啟動,但轉融券卻受到限制。監管層此舉雖然意在穩定市場,但由于單一券商融券品種、數量等均有限,投資者融資時基本沒什么障礙,但融券卻受到較大的影響,融資買入后無法通過融券賣出對沖風險。由于近幾年行情一直低迷,參與“兩融”業務意味著將承擔更大的風險,事實也正是如此。
融資融券雖然屬于創新業務,但對無論是在資金還是在信息等方面均處于劣勢的散戶來說,置身其中,其劣勢地位將更加突出。一個并不規范的市場,最弱勢的地位,休說是什么融資融券這種“創新”業務,無論監管部門推出什么花樣,散戶亦只有被魚肉的命運,所謂的創新工具也將演變為股市新的“絞肉機”,這已為A股市場的歷史所證明。如果監管部門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今后還將不斷地被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