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郭敬明《小時代》的熱映,把一個聊了很多年的話題重新又拿了出來,那就是商業電影。
當下有這么一種論調:無論你認為《小時代》質量如何,但是從商業的角度它是成功的。更有媒體以“100分的商業電影,2分的藝術電影”為題來評價這部電影。一時間,所有人都認同這種說法:即便這部電影差勁,但是它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
于是,評價商業電影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票房。這樣的論調表面看起來似乎無可厚非,所謂商業電影,就是強調電影的商品性嘛。既然都提到商品屬性了,能不能賺錢當然是首要的。于是,不管好片爛片,賺到了錢的就是好的商業片。
由此拓展開,是不是只要能賺錢就是好的商品呢?這種說法始終有待商榷。如果基于這個論調,那些假冒偽劣和各種黑心商品的制造商們是不是也應該叫成功的商人呢?因為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商品利潤率更高,因為成本低嘛。但是,僅是基于這個理論將他們稱為成功的商人,將他們的商品稱為成功的商品顯然是有問題的。
其實在中國,商業電影這種叫法本就很奇怪的?;蛘呤鞘苓^去的國有制片的體制影響,那時候拍電影并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完成國家的任務。所以當電影面對市場化,要對觀眾以及票房負責之后,中國的電影人不知如何轉變。為了強化這個賺錢的概念,只得發明出商業電影這個名詞,以強調電影的商品性。在百度百科上,商業電影被定義為“專指以獲利為主要或唯一的創作目的的電影類型?!辈⑸虡I電影英文名稱為Commercial Film(直譯就是廣告片)。
而在內地電影人心中的商業電影圣地——好萊塢,商業電影這個概念卻很少被人提起,更不會有Commercial Film這種奇怪的名字。雖然很多人總會把《阿甘正傳》、《辛德勒的名單》之類的電影稱作文藝片,把《變形金剛》、《鋼鐵俠》之類的大片稱作商業片。實際上,在好萊塢,這些都是商業片?;蛘哒f,對好萊塢那些制片商來說,拍電影就是拿來掙錢的嘛,哪還有掙錢片里的商業片和藝術片。專把電影的商業屬性拿出來講,其實是很業余的。
而他們對電影的區分則采用更直觀的分類方法,那就是類型的劃分。電影被分為戰爭片、愛情片、喜劇片、科幻片等各種類型,而且每種類型都有其對應的公式,包括角色設置、劇情套路、以及風格等很多方面。正是以這些公式,他們才復制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判斷一部電影的成功,也是基于類型前提下的評判。比如《泰坦尼克號》,這是一部成功的災難片,也是一部成功的愛情片,影片很好地運用并綜合了兩種類型元素,才成就了其票房上的偉業。
同時,當我們用類型的概念去評判《小時代》的時候,它的問題就出來了。《小時代》主要的類型元素有兩種,一種是愛情,一種是勵志。但是,無論從哪一類來看,影片完成的都很差。從愛情角度,電影僅是浮皮潦草地介紹了幾位主角以及她們的愛情,對于她們的感情并沒有任何深刻的描寫,都是簡單的好或不好,誤會與解決,幾句臺詞,幾個小情節就一筆帶過了。這些內容無法對角色性格以及劇情產生實質的推動,都是概念式的東西。而勵志方面更是簡單的情節拼貼,沒有更多深入以及沖突式的推進。與之對應的是,即便是很多人詬病的《暮光之城》,都會有一條相對清晰的愛情主線,角色會有沖突和和解,整個故事也是圍繞幾個主人公的愛情關系展開的。因此,從類型的角度看,《小時代》是全面失敗的,即使它的票房很高,這也是一個畸形的商業產物,它對應著我們整個畸形的電影市場。
而我們,面對那些畸形的、缺乏類型概念的、只知靠明星堆積以及虛假宣傳作為噱頭的電影,只因為他們的票房很高,就將之稱為成功的商業電影,而無視其他問題,這顯然是欠妥當的。我們從不反對高票房的電影,甚至由衷希望內地的電影市場能越來越好。但是,優秀的商業電影并不應該和優秀的電影對立。
好的商業電影應當遵循類型片概念,尊重電影的基本規律,以電影的角度出發,既賺錢、又好看,不是更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