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還是要坐,坐法卻要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調整。
在中國,坐月子是每一個新媽媽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蛟S有人會說:我就不會去坐月子。但這并不表示,她就因此而沒有了“坐月子”的問題,反而可能有更多困擾在等著她。因為,你必須和同意甚至強烈要求你“坐月子”的媽媽、婆婆、親朋好友及至整個社會傳統做抗爭,不論最終身體狀況如何,心理上一定會飽受摧殘。要知道,情緒化的對抗永遠不會帶來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坐不坐月子,需要理性地分析與考量。我想我們可以從理念和技術方法兩個層面加以剖析。
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習俗中或中醫體系認識下的“坐月子”,體現了非常好的健康理念。“坐月子很重要”,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話來講,大約就是“應極其重視產褥期的護理工作”。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認識到女性從妊娠到分娩,從分娩到身體基本復原的過程中,有極強的特殊性,身體結構與功能以及心理狀態都在短時間內經歷了不同模式的轉換,能勉力調整適應已屬不易,更何況,分娩時有大量的消耗——物質與能量的損失,或者說,會耗氣傷血,會帶來身體機能的下降,因此更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傷害。而這些傷害不是淺表的、短期的,往往會更深層,也更持續,也就是大家說的,容易留下病根。這就需要調整外部環境以保護產婦少受傷害,并幫助建立新模式下的身心適應。因此,重視坐月子的理念遠遠好于對產婦健康風險的忽視與放任。因此,應該要“坐月子”,相信這點上,我們很容易達成共識。
事實上,社會關于坐月子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坐月子”的技術方法上,即,不是“坐不坐”,而是“怎么坐”的問題。有人說傳統坐月子的方法大錯特錯,我認為,有的方法真心過時了,比如一天8個紅糖荷包蛋,每個蛋還配一勺化豬油;比如一個月不下床不洗澡不洗頭,捂出一身汗餿味。說這些方法過時,是因為其適用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不是它從來沒起到過正面的作用。設想一個長期經歷貧寒的女性,從未得到過豐足的營養,在大量消耗之后的月子期間,為了身體恢復和哺乳泌乳,能有足量雞蛋、豬蹄的補充,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同時可以想象,這么薄的身體底子,在四處漏風的柴門草牖的庇護下沐浴,又該有多么大的健康風險?可見,過去的方法能適宜于過去的環境,但如今,環境變了,人的基本健康狀況也變了,坐月子的技術方法當然要變。因此,月子期間的膳食原則,由古代的濃厚變為現在的清淡,月子期間的起居要領,由過去的溫密、靜臥改為現在避風、舒展活動甚至適當運動,都是應有之義。
確實,這世間,唯有變化是永恒的。但好的理念,如仁愛待人,如未雨綢繆,如兵貴神速,不論在哪個領域哪個時代,都是持久恒長的,變化的只是技術與方法。因此,“月子”還是要坐,坐法卻要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調整。時下大熱的月子餐、月子會所,正好詮釋了應該“坐月子”的社會共識下的蕓蕓眾生,對產褥期養護技術的旺盛需求。所以,“月子”還是要坐,坐法卻要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