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杰
鳧峰獨立健無倫,魚嘴張開實逼真。
位于漳州新火車站附近的魚嘴巖,相傳是南海觀音點精為石的杰作。歲月的流淌終于把鯉魚精固定成一座亙古不變的鳧峰,無數的傳說就從這最初的原型中孕育而成……
魚嘴巖
魚嘴巖位于漳州龍海市顏厝鎮洪塘村魚嘴山上,魚嘴山因形似魚嘴而得名,又稱鳧翠山、鳧峰山、朝天鯉魚山。魚嘴巖在魚嘴山山腰,海拔300多米,南北兩面的山峰高,東西兩面山峰低,中間呈凹形,很像張開的魚嘴,魚嘴巖因此而得名。
在漳州百姓的掌故里,魚嘴巖被稱為“西魚嘴”,連同“南太武、北天柱、東文圃”并列號稱龍溪“四方名山”。 魚嘴巖北連白云巖,東北山障,西南平廣,山清水秀,林木蒼郁,冬暖夏涼,是天然避暑勝地,也是人們登山休閑的好去處。
隨著滄海桑田,歲月流淌,地殼上升,今天的魚嘴巖,也叫朝天魚嘴山。高空俯視魚嘴巖,一條朝天鯉魚十分神似。人們為了感念南海觀音的慈悲,在魚嘴山上建起了“大雄寶殿”和“觀音閣”,以示感恩。同時還在此山開辟出鳧峰、魚嘴巖、觀音閣、玉石巖、玉泉巖、鳥籠內、試刀石、銀井湖等十八景。成為古時漳州市郊避暑、秋游、禮佛的一處勝地。
鳧峰
魚嘴山主峰叫鳧峰,海拔478米。站在鳧峰上,東瞻廈門,島嶼星星,海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西望遠山,崗巒起伏,古道如山舞銀蛇,倍增詩情畫意;南顧諸勝,近山環拱,群峰俯伏,茶樹與云霧斗妍,水庫與山色爭光;北瞰漳州平原,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九龍江干流西溪,蜿蜒東去。
相傳,鳧峰上原來有玉石巖,玉石巖上有“點燈臺”。明末清初,反清復明力量在漳州頻頻舉事,清順治五年(1618年)春,長泰爆發吳田尖起義,同年11月,起義軍與詔安的天地會組織聯合進攻漳浦縣。隨后,起義軍在清軍的圍剿下,紛紛轉入地下活動。魚嘴巖古道是天地會會員通往漳浦的必經之路,當清軍在古道兩旁設伏時,玉石巖寺廟里的和尚就會在“點燈臺”掛上一盞紅燈籠,廈門、漳州一帶的天地會會員看到紅燈籠亮著就不上岸。后來,這件事被清軍發現,清軍知道玉石巖是天地會的據點,為鏟除天地會據點,將巖寺燒毀,僅剩斷壁殘垣,一片廢墟。
20世紀70年代,龍海縣工業系統在此創辦“五七”農場,巖基、寺柱被用于建水庫,建房舍,現在我們看到的魚嘴巖大雄寶殿,是90年代初,由南山寺陸居士倡議、當地村民及各地善男信女捐資,在原址重建的建筑。大雄寶殿坐北朝南,一進,仿造南山寺大雄寶殿樣式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正中供奉高一丈有余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三尊盤膝而坐的佛像。壇前蓮花座上供奉觀音菩薩,附奉土地公和二側站立的韋陀、護法,壇后左右側配奉從南山寺迎來的佛像。
鳥籠內
上魚嘴巖只有唯一的一條通道,古時為漳州至漳浦的古道,道上多處還留有古代修道募捐碑刻。路長山高,車馬難行,只能徒步,但“路有多長,腳總比路長;山有多高,人總比山高。”步行上山,雖然險峻,也不失山野情趣,還可領略古人足跡。
古道旁有一個峽谷名叫“鳥籠內”,這里坡陡峽深,中間有一塊濕地梯田。相傳當年鄭成功的軍師劉國軒,曾佯敗誘騙清軍南征統帥貝勒親王孤軍深入“鳥籠內”,使其戰馬陷入爛泥田而進退不得,鄭成功的軍隊守緊入口,事先埋伏于四周,頓時萬箭齊發,射殺了貝勒親王及先頭部隊,致使南下漳州城的清軍群龍無首,被迫退兵。
當年貝勒親王葬身的“鳥籠內”爛泥田,因光照不足,不適合播種水稻,卻適宜檳榔芋的生長。三年一季的檳榔芋頭又大又香,當地百姓取其名為“貝勒王芋”,如今市場上十分搶手,成為當地發展的名優農產品。
試刀石
元末明初,陳友諒在中原同朱元璋爭奪天下失敗后,退入福建,并在漳州九龍江南畔魚嘴巖上建立軍事據點,伺機東山再起。有一天,陳友諒舉起大刀說,要是能把路邊那一塊大石劈開,將帶兵反攻,于是舉起大刀砍向大石,大石真的被他一刀劈開,該石現在還在古道旁,當地百姓都稱它為“試刀石”。
銀井湖
從試刀石古道往前走就是一片平坦的茶園,傳說是當年陳友諒的練兵場,茶園內有一個6米見方的水塘叫“銀井湖”,傳說是陳友諒之妹銀井公主殞命之處。
陳友諒的妹妹銀井公主,想試試軍心是否還在,特意宰殺一只公雞宴請各部將領,她將雞肉切斷而皮不斷。開宴時,銀井公主請哥哥動筷子帶頭吃雞肉,因為雞皮沒有切斷,陳友諒夾走雞頭后帶起整碗“白切雞”,此時無一部將動手相助,銀井公主看到這一幕情景,感到軍心已潰,眾將不和,就“勸其兄息武,其兄不依”,銀井公主料想此去征戰必敗無疑,憤而轉身投湖自盡。后人為紀念銀井公主,取名此湖為“銀井湖”。
如今,魚嘴巖上還遺留有兵寨的殘垣斷壁,山脊上有長數百米,高、寬為4.5米的土寨殘墻,足以想象當年屯兵的情景。同時還留有明天啟丁卯年間秋士人勒石的《封君風盤顏先生筑寨功德碑》。仔細揣摩碑文內涵,方知年代久遠,有一定文物價值,值得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