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鎮平
牌坊一般可以分為功名坊、廟口坊、百歲坊、節孝坊、墓道坊等多種類型,其中功名坊包括恩榮坊,是為科第高中或仕途得意而建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明朝大學士林釬(左金右干,音漢)的恩榮功名坊,讀一讀這座“中正和平”坊的歷史印記。
莘莘學子園 林釬人文園
中正和平坊位于漳州市區著名風景區云洞巖腳下,云洞巖屬鶴鳴山脈,以往,這里是一條古驛道,沿著這條古驛道再行不到幾里,就是鶴鳴山上的萬松關。萬松關雄踞于江東橋之西,自六朝以來就是險要關隘。
如今寬敞的329國道早就繞過鶴鳴山,沿著九龍江畔通行,古驛道也早已廢棄,這里已變身漳州理工學院的校園。牌坊為石構,三間五樓十二柱,高寬均約為9米,以青石和白石相間建造,是明崇禎九年(1636),崇禎帝為褒表東閣大學士林釬功績,下旨而建的,牌坊上的匾額一面為“中正和平”,另一面為“澹泊寧靜”均為崇禎皇帝手書,坊上雕刻裝飾精細考究。
牌坊是為明朝大學士林釬而立,由于“釬”字較偏,所以許多人往往把“釬”字誤讀成“釬”字。
“是釬,而不是釬”漳州市知名文史學者許初鳴說,在《康熙字典》里,“釬”字的意思和現在的“焊”字相接近。
“以往一些新來大學生也會誤讀,但我們都進行及時糾正”理工學院的林老師笑著說,現在學校已將這個牌坊及周邊區域建成一個“林釬人文園”。
據了解,將位于校園內的古牌坊加與保護利用,建成林釬人文園,與云洞巖風景區串點成線,使之成為一個新的人文景點,提高了校園的文化、歷史品位。
周末的校園,并沒有太多的學子,立在中央的這座石牌坊顯示得很雄偉壯觀,偶爾有些捧著書本的學子,穿過牌坊下。遙想當年,林釬就是生活在這里,也是一名學子,寒窗十年,終于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其死后,皇帝為表彰其功績,方下旨建個座牌坊。
但是他絕對想不到,在其死后近400年后,他的牌坊所在地變身成一所現代化的大學,他的寒窗苦讀的事跡、他不畏奸臣的事跡,仍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
一段鉤沉往事林釬因反對魏忠賢,被偽旨削去官職
“林釬曾因反對魏忠賢,而被偽旨削官職。”漳州市政協文史委學者林南中說,林釬一生正直且澹泊,所以后來朝廷才會下旨建造這座“澹泊寧靜、中正和平”牌坊。
據漳州地方史志記載,明朝神宗萬歷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林釬考中進士,殿試第三名,授編修。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林釬任國子監國子司業,后升為國子祭酒。其間,他辦事公正,自奉清廉,教導有方。
當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當政專權,打擊忠良。那時國子監里有個魏忠賢黨羽,要在太學邊建立魏忠賢生祠,林釬堅決反對將魏忠賢與孔子并列。
但林釬也因此惹了奸黨,自知難以在京城存身,便把自己的烏紗帽掛在欞星門上,匆匆收拾行裝,連夜逃離京城。魏忠賢為此偽造圣旨削去他的官職。
明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后魏黨倒臺,所有受魏忠賢迫害的人得到平反。
明崇禎元年(1628),崇禎起用林釬,初復原職,繼而升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九年(1636),朝廷采用占卜法選官,召林釬對答問題,林釬陳述了“用人,理財,清寇,寧邊”四策。他的精辟論證和精明能干,深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器重,拜為東閣大學士,被尊稱為“林閣老”。林釬于明崇禎九年(1636)五月三十去世。
現在的這座牌坊明崇禎九年(1636)建,就是在其死后而建的,功績蓋棺而論,也算是對林釬一生的評價。
十多年前的一次索驥,在龍文一田野上找到
“這座中正和平坊,我10多年前就曾實地尋找過。”林南中說,他是10多年前,根據史志的記載,按圖索驥,在龍文區西坑村外的田野上,找到這座牌坊。
“當時四周雜草叢生,古代的驛道就從牌坊下穿過,但當時那一帶都建了許多壓板廠,牌坊四周的田野上,有時也變成曬板場。”
但是在四五年前,林南中再次實地調查牌坊時,重返舊地時,卻一時找不到這座牌坊,原先的那條土路早已不見,這一片區已是藍田開發區的核心區域,往昔一望無垠的田野早已變成一座座廠房或學校。
“后來通過打聽,才知道原先的古牌坊的區域,都納入吉馬印刷學院(現叫漳州理工學院)的校園范圍。”林南中說,他當時也生怕牌坊區域被征走建大學后,牌坊會不會被拆了,后來當他在校園里找到這座牌坊時,懸著的心終于安穩落下。
“校方還算是保護得較好。”校方非但沒將牌坊毀去,而且還原樣修復,并將牌坊周邊都辟成綠地,建成一個人文公園,這是一件大好事,也算是這個牌坊較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