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木


塑料制品因其輕便、柔韌、耐用、防水、耐腐蝕的特性,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侶。可是其使用也有很多講究,如果使用不當,經年累月下來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場景1:
人生的茶幾上擺滿了塑料餐具
精打細算的亞梅剛剛拿到了新房的鑰匙,開始置辦家具和生活用品。在超市里,她被眼前琳瑯滿目的餐具迷花了眼。骨瓷的餐具她喜歡,琺瑯瓷的餐具她也喜歡,經典樸素的青花瓷餐具她更是愛不釋手。可是價格標簽上的數字卻讓她打起退堂鼓:“一個六件套的青花瓷碗,送一個湯匙,就要300多。即便是散件,一個花碗便宜的也要十來塊。”她剛才還歡呼雀躍的心情好似被潑了一盆冷水。
這時她發現另一個柜子里的餐具也同樣精美,但是價格卻低得多。她仔細一端詳,原來這個貨柜里擺放的是塑料餐具。同樣精美的外觀,價錢卻實惠得多,于是她毫不猶豫選了塑料餐具。
這時亞梅的先生從家電區逛過來,看清楚購物車里滿是塑料餐具時他皺起了眉頭,對亞梅說:“怎么都是塑料餐具呢?這些東西都是有毒的。要是再盛一些熱的東西,毒性更大!別省這個錢,買一點好的!”
實際上,亞梅先生的擔心不無道理。純天然的塑料在自然界中的存在量極少,而且我們多叫它“蟲膠”或者“松香”,和現代意義上的塑料有天壤之別。我們現在所說的塑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人們為了改善生活,生產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才廣泛使用起塑料來。在塑料生產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混入一些我們不知道的雜質,這些雜質被封鎖進塑料分子形成的空間里。塑料制品作為居家常用的餐具,很有可能因為受熱或者受酸堿腐蝕釋出這些有毒物質,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長期的損害。
如果圖便宜,買到山寨小廠生產的塑料制品,那么可能連原料都不能保證無毒無害,更別說在生產過程中混入的雜質了。所以,趕緊停用家里的塑料餐具吧。
場景2:
我天天用塑料袋打包吃的
在南方,最常吃的“非正常午餐”就是米粉了。一碗酸甜清爽的涼拌粉最能打開炎炎夏日里那昏昏欲睡的胃口,一碗熱氣騰騰、湯面上漂浮著一層厚厚紅油的螺螄粉讓人食指大動。還在念大學的張雷同學似乎愛上了這種“非正常”的午餐,入夏以來每天中午一下課,就直接沖到校門口旁邊的粉店里,對著老板大喊:“三兩螺螄粉,打包!”
很快,老板將滾燙的螺螄粉連湯帶粉倒進已經套在碗上的塑料袋里,拎起來打了一個結就遞給張雷。張雷提著粉就往寢室里趕。結果他在路上碰到了化學系的學姐:“張雷,你怎么還在用塑料袋打包粉啊!”
“天氣太熱,打包回寢室吹著風扇吃!”“這樣很不好啊,塑料袋打包這么燙的東西很容易釋放出不好的東西的。而且你這是螺螄粉吧?這么油膩的東西,有毒物質更加容易溶解在湯里了……”“學姐我趕時間,下次再聽你說啊……”說完張雷趕緊跑了。
其實學姐的啰嗦是很有必要的。食品塑料袋多為聚乙烯薄膜制成,這種薄膜無毒,所以可用于盛裝食品。還有一種薄膜是聚氯乙烯,聚氯乙烯雖然本身無毒,但根據薄膜的用途而加入的添加劑往往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
其實真正的危險并非來自塑料袋的原料,而是來自不規范的店家和塑料袋生產廠家。好的食品用塑料袋價格不菲,在超市里需要付費購買。幾塊錢一碗的米粉,不良店家為了節約成本,自然會選擇價格低廉非食品專用塑料袋打包。直接將滾燙的食物放入這種袋中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
再加上張雷打包的螺螄粉有一層厚厚的油漂浮在表面。塑料制品生產過程中添加的物質不少都是有機物,非常容易溶解在油中,食用后被人體吸收,長期下去對健康必然造成危害。
如果需要打包食物,最好購買安全的餐具盒,而非店家提供的三無產品。盡量不要打包高溫重油的食品,畢竟“和嘴有關的東西,再怎么講究也不為過”!
場景3:
汽車后備箱里的水,最好還是不要
王總喜歡開著他的越野車、背著他心愛的相機去各地攝影采風。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數九寒冬,只要公司里的事情安排妥當,他都會給自己放一個假,消失在人們艷羨的目光里。
出門越野采風,各種生活保障品必須齊全,飲用水更是必不可少。可是他現在卻敞著后備箱,盯著眼前那兩大箱瓶裝純凈水皺眉頭。因為他剛收到同事的郵件,上面說:“不要喝留放在汽車里的瓶裝水!熱能和塑膠瓶子相遇就會產生化學物質,危害人的健康!”還有朋友說瓶裝水放置在高溫的汽車中,塑料瓶會析出導致乳腺癌或其他疾病的化學物質。王總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車里竟然存在著健康隱患。看著和他一起出入各個風景區的兩箱水,躊躇著是丟還是留。
如果參照我們上面所說的兩個場景,王總的車后備箱里的水的確是該丟。因為在夏天,車內局部溫度有時候甚至能夠達到70°C,在這種高溫下,又是長期存放,裝水的塑料瓶的確會有析出有毒物質的隱患。可是對這種說法,國際瓶裝水協會(IBWA)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卻發表過相應的聲明,解釋了瓶裝水容器在多種環境條件下都是安全的,至于“放置在高溫的汽車中會析出導致乳腺癌或其他疾病的化學物質”的說法并沒有根據。
這又該如何解釋呢?聲明的大意是我們不需擔心PET溶出。絕大多數的瓶裝水使用的塑料瓶是由PET制成,盡管這種塑料的合成原料的結構與DEHP(塑化劑的主要成分)很類似,但是當它們經過化學反應變成了PET大分子以后,就有了穩定的化學性質,在常溫下并不會釋出有毒物質。而真正使得成型的PET分子再度反應溶解,則需要120°C的溫度,顯然車內的溫度是達不到的。
而另外一個需要擔心的是在塑料瓶生產過程中混入的雜質溶出帶來的危害。國家制訂了相關的法規,明確規定了食品瓶用PET組分標準。這些標準將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物質限定在很低的水平。所以,正規廠家生產的符合上述標準的PET瓶制品即使是在夏天高溫的汽車中也不會發生分解反應,可溶出物的量很少,使用是安全的。
不過這只能說明合格的產品在正常使用過程中,“理論上”不會出現產生危害人體健康的情況,可是在實際當中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
瓶裝水雖然號稱是純凈水,但仍存在有國標允許范圍內的微量細菌或其他微生物,而且長時間放置無法保證水不被污染。高溫環境下會使得細菌繁殖的速度加快,導致實際瓶裝水保質期的縮短。
大家要記住,長期放置在高溫環境中的食物有提前變質的可能。王總最后還是改掉了長期把水放在后備箱的習慣,養成了每次按需要扛水上車的習慣。雖然麻煩,但是入口的東西還是自己親自動手比較放心。
翻轉超市里賣的塑料水瓶,以及正規廠家生產的塑料制品,在絕大多數的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側面能發現如下的圖標。那么這些圖標代表什么意思呢?讓我們來讀圖識塑料。
